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38卷  第8期

封面
2022年第38卷第8期 封面
2022, 38(8).
摘要:
目录
2022年第38卷第8期 中英文目次
2022, 38(8): 1-1.
摘要:
专栏 —— 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管控效果评价
潘金仁, 陈恩富
2022, 38(8): 961-964. doi: 10.11847/zgggws1139183
摘要(666) HTML (205) PDF 489KB(164)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冠肺炎暴发疫情中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进行集中隔离管控的效果。  方法  对2021年12月绍兴市上虞区一起由Delta变异株引起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的次密接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分析。如随访的次密接成为感染者,则进一步查阅分析其关联病例、关联密切接触者(密接)及次密接本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根据密接和次密接随访结局(感染新冠病毒与否),建立有效、无效、负效和无法评价4类管控效果评价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次密接管控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感染者38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次密接共8192人,平均每个病例排查次密接21人。99.8 %的次密接经多轮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属无效管控。随访过程中18例(0.2 %)次密接检出核酸阳性,均为其关联密接同住的家庭成员,其中9例关联密接核酸检测结果全程阴性,提示次密接可能在转运或集中隔离过程中感染。对核酸检出阳性的18例次密接管控效果作进一步评价,结果判为有效的0例,判为无效、负效和无法评价的分别为3例(16.7 %)、9例(50.0 %)和6例(33.3 %)。  结论  该起新冠肺炎暴发疫情对次密接进行集中隔离管控未能取得正面的防控效果,少数次密接反而可能在转运或隔离过程中感染。建议取消暴发疫情中常规对次密接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可代之以居家隔离管理,同时及时对一些涉及面广的防控措施开展效果评价。
高速卡口货运司乘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抗原与核酸双检测措施效果评估
洪航, 方挺, 丁克琴, 易波, 许国章
2022, 38(8): 965-967. doi: 10.11847/zgggws1139218
摘要(546) HTML (96) PDF 524KB(65)
摘要:
  目的  对高速卡口货运司乘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抗原与核酸双检测措施效果评估。  方法   对2022年3月20日 — 4月17日在宁波市北仑区8个高速卡口48734名有浙江省外旅居史货运的司乘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原与核酸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检出9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6例(均为轻型),无症状感染者3例,未发现阳性感染者续发病例;抗原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5 %(5/9)和99.9 %(48717/4872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5 %(5/13)和99.9 %(48717/48721);阳性感染者中抗原阳性组ORF1ab和N基因CtMP25P75)分别为19.0(17.1,21.5)、19.0(16.6,22.5),抗原阴性组Ct值均显著高于抗原阳性组(P < 0.05)。  结论  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较低但特异度高。建议在高速卡口对货运司乘人员实施抗原与核酸双检测策略,既保障物流畅通,又有效降低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土疫情风险。
≥ 60岁老年人群感染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分析
王海峰, 李亚飞, 潘静静, 尤爱国, 王若琳, 范威, 王文华, 王莹莹, 叶莹, 黄学勇, 郭万申
2022, 38(8): 968-974. doi: 10.11847/zgggws1138940
摘要(701) HTML (238) PDF 545KB(193)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和BA.2在老年感染者中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差异。  方法   收集2022年河南省4次大规模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中 ≥ 60岁老年感染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发病资料,采用χ2、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变异株感染者发病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冠肺炎重型或危重型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234例,其中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118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116例(BA.1 36例、BA.2 80例);56.8 %的感染者为女性,47.6 %有基础性疾病,88.0 %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比例高于奥密克戎变异株(34.7 % vs. 19.0 %,χ2 = 7.404,P = 0.007),临床表现均以咳嗽、咽痛、咽干等上呼吸道症状和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的比例高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12.7 % vs. 1.7 %,P = 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德尔塔变异株(OR = 5.7,95 % CI = 1.1~31.2),≥ 80岁年龄组(OR = 8.4,95 % CI = 2.0~34.4),存在运动障碍(OR = 5.3,95 % CI = 1.5~18.3)和糖尿病(OR = 5.7,95 % CI = 1.1~31.3)是 ≥ 60岁老年感染者发展成新冠肺炎重型或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结论   ≥ 60岁老年人群感染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在临床症状、重型或危重型发生风险上存在差异,感染德尔塔变异株、高龄和患有基础性疾病是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一起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2.2引起的河南省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潘静静, 王莹莹, 王文华, 李亚飞, 王艺康, 尤爱国, 王若琳, 王海峰, 马红霞, 叶莹, 黄学勇, 郭万申
2022, 38(8): 975-979. doi: 10.11847/zgggws1138726
摘要(1304) HTML (421) PDF 1257KB(235)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一起外省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调查过程、疫情特点和传播过程。  方法   将2022年3月18 — 28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临床表现等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按照报告日期疫情持续11 d,共报告45例感染者;男性16例,女性29例;年龄中位数MP25P75)为43岁(27.5,58.0);无症状感染者31例,确诊病例14例(轻型13例、普通型1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初筛阳性Orf1ab基因CT值中位数MP25P75)为23.02(18.57,28.64),N基因CT值中位数MP25P75)为23.10(18.63,28.03);出现1起纺织工厂较大聚集性疫情,工厂罹患率为6.6 %;涉及7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家庭续发率为20.78 %,密接续发率为3.79 %;12.5 %的感染者暴露于既未出现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又阴性时的感染者;疫情传染源为从上海返乡人员,病毒基因测序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2,潜伏期中位数MP25P75)为3 d(2,4.25);代间距中位数MP25P75)为3 d(2,3),共发生5代病例。本次疫情的R0为6.14,实时再生数Rt于采取防控措施后2 d出现下降,在采取措施后8 d降至1以下。  结论  河南省本起疫情为外省输入引起,主要通过工厂、家庭、学校传播,控制措施较好,未造成外溢,重点人群核酸筛查对早期发现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暴发疫情时空聚集性
张倩, 陈旭光, 胡建雄, 容祖华, 朱志华, 程明基, 李剑森, 殷李华, 赵建国, 唐烨榕, 周燕, 李懿涵, 全意, 马文军, 吴为, 肖建鹏
2022, 38(8): 980-984. doi: 10.11847/zgggws1137165
摘要(221) HTML (106) PDF 1136KB(40)
摘要:
  目的  以广东省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为例,定量评估不同时空界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风险及时空聚集强度,以期为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4 — 5月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报告数据,描述分析本次疫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特征,采用Knox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界值(0~14 d,间隔1 d)和空间界值(0~1000 m,间隔 100 m),分析暴发疫情的感染风险(RR)和聚集强度,并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病例对子的时空聚集性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  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和聚集强度随时间间隔 、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时间间隔为1 d,空间距离最近时RR值最高。病例对子在时间间隔1 d、空间距离为100 m处 RR 值为 2.4,距离达 3 km时 RR 值降为 1.2。从性别组合看,男 – 男病例对子在1~5 d( < 300 m)时空聚集性较强,而女 – 女、男 – 女病例对子分别在1~7 d( < 400 m)和1~4 d( < 500 m)时空聚集性较强。女 – 女病例对子总的时空聚集强度高于男 – 男病例对子。从年龄组来看,儿童 – 儿童病例对子在间隔1 d内的时空聚集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合,中青年 – 中青年病例对子在1~5 d( < 300 m)聚集性较强。  结论  本次广州市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提示,病例对子时空聚集性较强,不同性别、年龄组病例对子的时空聚集性有所差异。
3~17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安全性评价
李敏捷, 王磊, 吴志伟, 焦文彬, 侯贵钟, 潘璐璐, 毕瑞彩, 赵玉良, 梁宇鹏, 李琦
2022, 38(8): 985-989. doi: 10.11847/zgggws1138965
摘要(408) HTML (149) PDF 566KB(98)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于3~17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的安全性。  方法  2021年5月以河北省赞皇县500名3~17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各年龄组按照3 : 1的比例随机分成接种试验疫苗组(n = 375)和安慰剂组(n = 125),按照0、28 d的免疫程序,分别接种2剂次试验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安慰剂。观察每剂接种后30 min内不良反应,收集0~7 d局部和全身征集性不良事件以及0~28 d的非征集性不良事件,并完成从接种开始至全程接种后6个月的严重不良事件(SAE)监测,以评价试验疫苗的安全性。  结果   试验疫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 %,安慰剂组为15.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以接种部位疼痛和发热为主,除疫苗接种部位疼痛外,其余不良反应症状2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以1级和2级为主,3级不良反应共收集到3例,均为发热,试验疫苗组和安慰剂组1级(14.93 % VS.12.8 %)、2级(7.73 % VS. 4 %)、3级(0.53 % VS. 0.8 %)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报告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3~5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 %)高于6~11岁组的(16 %)和12~17岁组(15.5 %),不同年龄组疫苗组与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剂接种后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4.6 %)高于第2剂不良反应发生率(5.69 %)(P < 0.05),不同剂次接种后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于3~17岁健康儿童及青少年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
成都市入境新冠病毒疫苗突破感染者特征分析
龙露, 刘竹, 毛毅, 陈恒, 程悦, 王亮, 罗海霞, 范双凤, 周觅, 段振华
2022, 38(8): 990-995. doi: 10.11847/zgggws1137924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病毒疫苗突破感染者感染特征及其预后情况,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 2020年12月10日 — 2021年7月7日由成都市入境的38例中国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4例有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史且基因分型明确的感染者作为疫苗突破感染组,将其中24例无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的感染者作为自然感染组,比较2组感染者确诊时核酸Ct值,IgM、IgG以及总抗体滴度等感染特征,入院时首次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计数等临床指标及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长等预后情况方面差异。  结果   确诊时,疫苗突破感染组感染者新冠病毒核酸N基因Ct值(26.8 ± 4.1)、ORF1ab基因Ct值(29.4 ± 4.5)均明显高于自然感染组(22.4 ± 7.4)、(24.8 ± 6.9)(t = 2.376、2.228,均P < 0.05),IgM、IgG、总抗体滴度P50P25P75)分别为0.9(0.3,11.6)、4.5(1.7,7.6)、31.9(4.6,916.4),也均明显高于自然感染组0.040(0.027,0.096)、0.006(0.003,0.052)、0.015(0.010,0.038)(均P < 0.05)。疫苗突破感染组入院时首次淋巴细胞计数,CD3+CD4+计数、CD3+CD8+计数、CD3+计数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自然感染组(均P < 0.05);嗜酸性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自然感染组(均P < 0.05)。2组感染者从确诊时核酸阳性至核酸转阴间隔时间及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06、1.889,均P > 0.05),但疫苗突破感染组住院时长 < 20 d的比例明显高于自然感染组(P < 0.05)。  结论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助于降低疫苗突破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可增强感染者机体T细胞免疫反应,对感染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成都市一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核酸检测样本阳性事件基因溯源
谢汶君, 陈恒, 冯静, 陈振华, 田汶佳, 刘辉, 杨宇生, 程悦, 赵辰路, 孟建彤
2022, 38(8): 996-1000. doi: 10.11847/zgggws1137810
摘要(534) HTML (130) PDF 641KB(72)
摘要: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对四川省成都市一起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接种点疑似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溯源,为SARS-CoV-2疫苗接种点防控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  对2021年2月24日四川省成都市A区B医疗机构报告的1例SARS-CoV-2疫苗接种点疑似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所处环境、B医疗机构环境、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进行样本采集及实验室核酸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二代基因测序及溯源分析。  结果  2021年2月23日该患者因咳嗽、喉痒、流涕症状就诊于B医疗机构(疫情期间承担SARS-CoV-2疫苗接种和样本采集工作)并于当日进行SARS-CoV-2核酸采样,结果呈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境外旅居史、无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疑似患者接触史和SARS-CoV-2暴露史,其亦无SARS-CoV-2疫苗接种史;该患者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样本与B医疗机构接种点的SARS-CoV-2疫苗样本序列同源性高达99.99 %,Pangolin分型同属B型。  结论  该疑似感染者不符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相关国家诊断标准,其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可能为B医疗机构疫苗接种点工作人员携带或穿着已被SARS-CoV-2疫苗污染的物品或防护服等进行核酸采样时所致。因此,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样本采集人员分岗工作,严格遵守接种规范和操作规程,避免因疫苗污染所致的假阳性样本。
基于扎根理论的公众“疫苗接种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樊凯盛, 郝艳华, 关涵文, 吴群红, 张鹏, 张桥, 毕雪晶, 潘天一
2022, 38(8): 1001-1006. doi: 10.11847/zgggws1136354
摘要(946) HTML (360) PDF 661KB(20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某医科大学大学生关于愿意接种和拒绝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原因进行质性文本分析,最终构建公众视角下的“疫苗接种决策过程模型”,进一步探讨公众在疫苗决策产生过程中的促进与阻碍因素,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推进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其他疫苗的接种推动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3月27 — 29日对某医科大学347名学生进行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开放性访谈式问卷调查。通过NVivo 12进行词频分析、节点分析等质性分析后,结合相关文献和扎根理论研究,构建“疫苗接种决策过程模型”的理论框架。   结果  通过词云图得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原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为:新冠、预防、接种、免费等;新冠病毒疫苗犹豫的原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为:安全性、疫苗、有效性、不良反应等词。通过NVivo12Plus软件,对样本问卷中的文本进行节点编码,最终得到3个父节点、9个子节点,基于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防护行为决策”模型以及疫苗犹豫或疫苗接种相关模型等理论,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相关研究,将公众是否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原因总结为3个层面、9个维度,分别为:客观生物层面(包括:病毒与药物因素,生理与病理因素)、主观心理层面(包括个人风险与利益判断、疫苗安全性、疫苗有效性、社会责任感)、社会因素层面(包括服务可及性、信息可及性、社会情境影响),构建了公众视角下“疫苗接种决策过程模型”的理论框架。   结论  基于公众“疫苗接种决策过程模型”,推动我国公众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意愿和行为产生,保证群体免疫屏障的有效形成,降低我国疫情防控成本,同时为公众接种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的推动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新冠肺炎感染者不同生物样本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徐霖, 陈榕, 洪韵, 林春文, 张泽武, 丁元林, 钟庆杨, 张巧利, 于海兵
2022, 38(8): 1007-1010. doi: 10.11847/zgggws1136175
摘要(162) HTML (102) PDF 508KB(2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患者不同生物标本核酸和抗体的结果变化特征。  方法  于2020年1月23日 — 2020年10月9日,收集广东省东莞市101例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和35例无症状感染者各种生物样品,进行RT-PCR核酸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  新冠病毒(SARS-CoV-2)核酸阳性持续中位时间为7.00 d(0.00~27.00 d)。在COVID-19确诊患者发病0~7 d内,咽拭子核酸检测样本阳性率为48.21 %(121/251),肛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6.00 %(9/25),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1.82 %(7/22)。尿液样本在整个病程阶段均未检出新冠病毒样本核酸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的咽拭子、肛拭子及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均有检出阳性,痰、粪便样本核酸检测未检出阳性。  结论   随着新冠肺炎病程的不断推进,咽拭子、肛拭子及鼻咽拭子核酸阳性检出率随之降低,而血清中IgG抗体阳性检出率随之升高。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及个人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屠鸿薇, 甘萍, 钟若曦, 庄雅丽, 朱杰民, 何昌云, 张萌, 陈秋霞, 宋铁
2022, 38(8): 1011-1017. doi: 10.11847/zgggws1138953
摘要(519) HTML (200) PDF 635KB(174)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了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规律有助于公共卫生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明确防控重点。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截至2022年5月2日)进行总结,基于典型案例、实验室研究等结果分析梳理目前已知的SARS-CoV-2主要传播方式并分类,提出相应的个人防护策略,为新冠病毒传播防控提供参考。
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患者健康素养量表修订及改进
陈颖, 董建, 田向阳, 孙桐, 韦国峰, 张红, 吴宗辉
2022, 38(8): 1018-1023. doi: 10.11847/zgggws1136236
摘要(544) HTML (191) PDF 612KB(172)
摘要:
  目的   改进和完善《中国患者健康素养量表》,为中国患者健康素养测评提供适宜工具。  方法  使用经初步修订的《中国患者健康素养量表》电子问卷,于2021年1 — 5月抽取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4所医院的2 808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进一步改进;运用AMOS 23.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量表结构效度。  结果  经初步修订的患者健康素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41,5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51、0.787、0.568、0.725、0.41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538 %。修订后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提示量表压缩为自我效能、疾病自我管理技能和医学常识3个维度,删除4个题项,量表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45,3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926、0.831、0.753,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228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改进后量表各条目在所属维度的因子载荷量均 > 0.53(0.53~0.90)。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0.083、适配度指标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86、适配度指数(GFI)0.926、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0.891、规准适配指数(NFI)0.928、相对适配指数(RFI)0.909、增值拟合指数(IFI)0.931、Tacker-lewis指数(TLI/NNFI)0.913、比较适配指数(CFI)0.931、简约调整适配度指数(PGFI)0.631、简约调整规准适配指数(PNFI)0.737、简约调整比较适配指数(PCFI)0.740、临界样本数(CN)171。  结论  改进后的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更易于在患者中推广应用。
上海在校大学生避孕及安全性行为认知调查
夏文荣, 詹春林, 周海旺, 李昊波
2022, 38(8): 1024-1029. doi: 10.11847/zgggws1136687
摘要(420) HTML (124) PDF 545KB(52)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在校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措施认知状况,为保障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生殖健康和人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6 — 11月,对上海市62所专科及本科院校的大学一年级到博士四年级共计14 612名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性态度、性行为、避孕措施和风险性行为补救措施相关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上海在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4.93 %,66.80 %的被访者表示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3.46 %的被访者表示从不采取避孕措施,意外怀孕发生率为7.24 %;安全套整体知晓率(82.90 %)和使用率(96.13 %)在避孕措施中最高,外用避孕药(26.51 %)、避孕针(17.72 %)、皮下埋植(15.30 %)等其他避孕措施知晓率较低,女生对人工流产的认知优于男生;47.16 %的在校大学生对性病和艾滋病认知不足,男生认知优于女生。  结论  上海在校大学生性态度开放、性行为活跃,但避孕措施和风险性行为补救措施认知不够准确,高校应关注在校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意识的培养并做好相关生殖健康服务工作。
南方城市学前儿童家长身体活动养育实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吴华, 阮辉, 王珊珊, 丁才锦
2022, 38(8): 1030-1034. doi: 10.11847/zgggws1137782
摘要(187) HTML (58) PDF 554KB(37)
摘要:
  目的  了解家长围绕儿童身体活动特定的养育行为及促进和阻碍幼儿身体活动水平的家庭养育因素,为采取相应策略提高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2月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南方大中城市3 959名家长身体活动养育实践,列联表卡方检验探讨家庭不同角色对幼儿身体活动的影响。  结果  39.28 %的家长每周进行2~3次休闲体育活动,27.12 %的家长每周进行1次休闲体育活动,每周不进行活动者占20.86 %。亲子体育活动频率在1~2次/周的家长占58.59 %,其中“有氧运动”和“追逐、扮演游戏”是家长选择最多的内容,分别占55.83 %和52.68 %。从家庭对幼儿身体活动的支持来看,排在前3位的是“经常带孩子去公园等户外场所参加体育活动”(87.82 %)、“购买体育器材满足孩子的体育需求”(69.87 %)、“鼓励孩子自由玩耍”(69.21 %),只有26.02 %的家长选择“资助幼儿到体育培训机构学习”。父母角色差异(χ2 = 23.31,P < 0.001),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家长对不同性别幼儿身体活动需求时间(χ2 = 9.91,P= 0.04)、强度(χ2 = 17.14,P < 0.01)上认知差异是家长支持性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结论  以家庭为基础的体育干预策略中,应克服以上制约因素,尤其发挥父亲的榜样作用、要求家庭提供多种支持,可能将对促进幼儿身体活动发挥更显著作用。
社区糖尿病不同筛查方法效果及可操作性比较
黎衍云, 王思源, 杨沁平, 严青华, 吴菲, 程旻娜, 施燕
2022, 38(8): 1035-1038. doi: 10.11847/zgggws1135267
摘要(210) HTML (59) PDF 588KB(21)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社区糖尿病筛查方法的筛查效果和实用意义,为社区糖尿病筛查流程的确立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 — 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抽取23 940名 ≥ 35岁中老年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糖测定,通过比较早发现流程、风险评分法、空腹静脉血糖(FPG)等筛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以及筛查过程中需要进行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比例评价不同筛查方法的筛查效果及可操作性。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17981名既往未确诊糖尿病者中,新诊断糖尿病前期者4129例,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2.96 %;新诊断出糖尿病者2213例,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12.31 %。早发现流程筛查未诊断糖尿病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AUROC分别为87.3 %、60.2 %、0.479、0.858和61.0 %、58.9 %、0.199、0.620,风险评分法分别为96.7 %、15.2 %、0.119、0.680和93.3 %、15.8 %、0.091、0.602,FPG法分别为82.5 %、87.5 %、0.700、0.922和 47.8 %、86.0 %、0.338、0.708。早发现流程FPG和OGTT 2h静脉血糖(2h PG)需检测人数比例为45.7 %和42.6 %,风险评分法均为86.3 %,FPG法分别为100.0 %和21.1 %。  结论  早发现流程可在获得较高糖代谢异常人群检出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静脉血糖检测人数,简化现场实施流程,可作为大规模社区人群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筛查的有效工具。
实验研究
炎症标志物在砷致大鼠肺损伤中表达及意义
王文娟, 郑凡艳, 王庆陵, 张爱华
2022, 38(8): 1039-1042. doi: 10.11847/zgggws1136963
摘要:
  目的   探讨亚砷酸钠(NaAsO2)染毒大鼠肺损伤效应及炎症标志物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   32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5、5和10 mg/kg/d染毒剂量组,连续灌胃4个月。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Clara细胞蛋白(CC16)、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 1(TIMP-1)在肺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组织和血清中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自实验90 d开始,中、高砷剂量组大鼠体重降低(P < 0.05);NaAsO2染毒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CC16表达水平均降低(P < 0.05),肺组织CC16表达水平与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呈正相关(r = 0.89, P < 0.05);NaAsO2染毒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MMP-9表达水平均升高(P < 0.05),肺组织MMP-9表达水平与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呈正相关(r = 0.50, P < 0.05);MMP-9/ TIMP-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清中水平呈正相关(r = 0.38, P < 0.05)。  结论  砷暴露诱导了大鼠肺组织损伤,炎症标志物与砷致大鼠肺损伤发生发展有关。
调查报告与分析
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程度分析
胡艺铭, 施培武, 沈群红, 张朝阳, 陈政, 蒲川, 徐凌忠, 胡志, 马安宁, 龚朝晖, 徐天强, 王磐石, 汪华, 郝超, 李程跃, 郝模
2022, 38(8): 1043-1047. doi: 10.11847/zgggws1138155
摘要(165) HTML (68) PDF 773KB(31)
摘要:
  目的  比较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于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支撑程度,探讨区域差异。  方法  收集2004 — 2019年我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运用监测系统发布的传染病风险监测预警相关文献和报告,计算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有效利用程度,使用Spearman相关、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索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程度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2019年我国平均传染病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程度为9.64 %,较2004年提升1338.81 %;东部地区传染病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的能力较强,为11.73 %。由相关、回归分析可知,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程度与发病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 0.88(P < 0.01),标化回归系数为 − 6.87(P < 0.001)。  结论  2004年 — 2019年,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有效利用程度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尚存。提升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有效利用使其发挥疾病预防控制的支柱作用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2009年与2019年居民期望寿命及死亡状况比较
龙政, 刘威, 王黎君, 周脉耕, 殷鹏
2022, 38(8): 1048-1053. doi: 10.11847/zgggws1136718
摘要:
  目的  比较“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2009年和2019年居民期望寿命及死亡状况,为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中“一带一路”沿线13个主要国家居民2009年和2019年期望寿命及死亡状况相关数据,比较2009年和2019年各国居民期望寿命和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慢性病,伤害的死亡变化情况。  结果  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13个主要国家居民期望寿命与2009年相比均有所增加,其中期望寿命增加最大的国家为缅甸(5.5岁),最小的国家为越南和菲律宾(均1.4岁)。与2009年相比,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13个主要国家居民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慢性病,伤害的标化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标化死亡率降幅最大的为缅甸(47.1 %),降幅最小的为泰国(10.5 %);慢性病标化死亡率降幅最大的为俄罗斯(21.5 %),降幅最小的为印度尼西亚(2.9 %);伤害标化死亡率降幅最大的为俄罗斯(33.0 %),降幅最小的为土耳其(4.7 %)。与2009年相比,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13个主要国家中 ≥ 70岁居民死亡率以伊朗的涨幅最大(5.5 %),以孟加拉国的降幅最大(13.4 %)。2009年和2019年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因占比最低的分别为俄罗斯(4.3 %)和中国(3.3 %),最高的均为巴基斯坦(47.5 %和39.0 %);慢性病死因占比最低的均为巴基斯坦(46.8 %和55.3 %),最高的分别为土耳其(88.1 %)和中国(90.1 %);伤害死因占比最低的均为土耳其(5.0 %和4.9 %),最高的均为伊朗(14.9 %和10.5 %)。不同国家及不同人群之间死因顺位存在差异,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均为2009年和2019年除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外其他“一带一路”沿线10个主要国家居民的前2位死亡原因。  结论  “一带一路”沿线13个主要国家居民的期望寿命及死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福建省柘荣县肝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结果分析
林永添, 韦青松, 杨盛云, 张祥凤, 马晶昱, 相智声, 周衍
2022, 38(8): 1054-1057. doi: 10.11847/zgggws1135840
摘要(169) HTML (52) PDF 570KB(16)
摘要:
  目的  分析福建省肝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结果,为肝癌人群筛查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基础资料。方法以福建省柘荣县为肝癌筛查现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35~64岁男性居民和45~64岁女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初筛(诊断性筛查);对HBsAg阳性者每6个月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随访复查。评估指标为任务完成率、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对所有检出的肝癌患者开展随访,随访截止到2021年4月30日,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  结果  2012年7月 — 2020年12月共完成诊断性筛查51486人,HBsAg阳性4412例,阳性率8.72 %;阳性队列人群每6个月的随访完成10653人次;总体任务完成率为94.16 %。共检出49例肝癌病例,检出率0.32 %,早诊率40.81 %,治疗率79.59 %。筛查队列肝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1 %、43.28 %和34.96 %;2012 — 2014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患者则分别为36.18 %、16.56 %和11.60 %,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采用AFP联合超声的筛查方法,能检出更多肝癌患者,发现更多早期患者,提高患者生存率。应加强随访人群的依从性,提高肝癌筛查的效果。
孕妇外周血及脐带血红细胞甲基汞含量孕期内变化情况检测分析
陈星, 罗佳瑶, 陈欢, 陈曦, 李媛媛
2022, 38(8): 1058-1061. doi: 10.11847/zgggws1136158
摘要(156) HTML (47) PDF 533KB(11)
摘要:
  目的  调查普通孕妇不同孕期外周血及新生儿脐带血红细胞中甲基汞浓度变化及相关性。  方法  于2019年1 — 4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招募79名孕妇,采集孕妇孕早期[孕(12 ± 2)周]和孕晚期[孕(37 ± 2)周]外周血及新生儿脐带血,分离红细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方法检测红细胞内甲基汞浓度。  结果  本研究孕妇孕早、晚期及脐带血红细胞中甲基汞浓度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322、0.238、0.515 μg/g,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188~0.728、0.120~0.549、0.322~1.099 μg/g,孕早期甲基汞含量显著高于孕晚期(P < 0.05),孕晚期甲基汞含量显著低于脐带血(P < 0.05),孕早期甲基汞含量也显著低于脐带血(P < 0.05),孕早、晚期血及脐带血甲基汞含量之间两两呈现强正相关性(r = 0.763、0.866、0.854)。  结论  孕妇孕早期、孕晚期血和新生儿脐带血红细胞中甲基汞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脐带血红细胞甲基汞含量显著高于孕妇外周血,提示可能存在富集现象。
疑似霍乱疫情的实验室快速诊断及分子溯源
熊长辉, 杨梦, 徐晓倩, 王鹏, 李小英, 唐松
2022, 38(8): 1062-1065. doi: 10.11847/zgggws1136896
摘要(135) HTML (49) PDF 582KB(13)
摘要:
  目的   对一起疑似霍乱疫情患者进行实验室快速诊断、病原分离、毒力基因检测及溯源分析。  方法  2018年10月21日,对某境外旅行团8名有疑似霍乱疫情腹泻症状人员及13名共同暴露者共采集的21份样本,利用FilmArray多病原快速检测平台和荧光PCR进行快速检测,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培养出的不同菌落进行生化鉴定,采用荧光PCR检测分离鉴定病原菌毒力基因情况,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鉴定出的病原菌进行溯源分析。  结果  采集的21份样本中有11份样本检出副溶血弧菌特异性核酸片段且分离到副溶血弧菌,其余10份样本未检出其他病原菌特异性核酸片段且未分离到病原菌。11株副溶血弧菌经PFGE分析提示引起这次疫情的是来源于同一克隆株副溶血弧菌。  结论  实验室多种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对霍乱、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腹泻疫情病例的实验室快速诊断、病原鉴定及疫情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
老年人血脂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系统评价
吕旋瑞, 徐静, 林晓南, 周锦, 李旭晗, 宗晓郁, 宋晶, 张灵健, 李欣鑫, 宫建
2022, 38(8): 1066-1069. doi: 10.11847/zgggws1138716
摘要(193) HTML (40) PDF 608KB(2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多种血脂水平在预测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风险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Cocharne Library,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收集建库至2021年6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血脂水平与AD发病风险的相关文献;按照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15篇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收集1435名健康老年人以及2162例患有AD老年人的多种血脂水平。经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AD组老年人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老年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 = 3.59,95 % CI = 0.98~6.2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MD = – 3.47,95 % CI = – 5.94~– 0.99)。  结论  老年人LDL-C水平偏高以及HDL-C水平偏低预示可能将有更高的AD患病风险。
综 述
国内外减盐干预策略和措施研究进展
范芳, 李英华
2022, 38(8): 1070-1078. doi: 10.11847/zgggws1137783
摘要(330) HTML (117) PDF 620KB(42)
摘要:
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减少食盐摄入量被认为是降低NCDs患病风险最具成本效益的关键优先行动之一。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减少本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实施了一系列的减盐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减盐政策、开展消费者健康教育、食品行业改进食品配方、实施包装正面标签计划等。本文对盐的来源、盐与健康以及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关减盐干预策略和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中国开展相关减盐行动提供参考。
代驾司机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张梦, 王琦琦, 么鸿雁, 亓晓, 刘剑君
2022, 38(8): 1079-1081. doi: 10.11847/zgggws1135792
摘要(175) HTML (50) PDF 503KB(17)
摘要:
代驾服务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为减少酒驾提供了新思路,而代驾司机作为代驾行业的核心,其自身的健康水平与代驾安全性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更多地是对代驾服务的效用评价,针对代驾司机群体本身的研究则较少。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代驾司机的定义以及健康风险的类型、研究方法和干预措施,旨在为探究代驾司机的健康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妊娠期暴露于自然灾难事件对生理健康长期影响
赵艺皓, 胡曦元, 郭超
2022, 38(8): 1082-1087. doi: 10.11847/zgggws1136302
摘要(154) HTML (62) PDF 670KB(12)
摘要:
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强调成年期疾病的发生与生命早期经历不利因素有关。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妊娠期及其不同阶段暴露于地震、洪水、饥荒、热带气旋、飓风和冰暴等灾难事件对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之后的生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妊娠期灾难事件暴露对从新生儿到成年后的生理健康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且不同时期的暴露对人口生理健康的影响侧重略有不同。目前中国关于妊娠期灾难事件暴露对生理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必要建立暴露人群的长期监测队列。另外,在研究内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妊娠期不同阶段的灾难事件暴露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和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研究进展
赵伟, 白霜, 康艳丽, 吕敏, 王建, 李琴, 吴疆, 郑群
2022, 38(8): 1088-1092. doi: 10.11847/zgggws1137414
摘要(343) HTML (101) PDF 555KB(47)
摘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脊髓膜炎和菌血症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B血清群已经成为流脑主要的流行菌群之一。近年来,反向疫苗学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B群流脑疫苗的研究工作,疫苗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研究出更为有效的流脑疫苗,本文对B群流脑疫苗领域中新型蛋白抗原疫苗、外膜囊泡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公共卫生论坛
疾病的社会属性与社会防控
王超, 卢祖洵
2022, 38(8): 1093-1096. doi: 10.11847/zgggws1138138
摘要(459) HTML (171) PDF 579KB(137)
摘要:
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疾病不仅是医学难题,更是社会顽疾。疾病从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到社会影响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疾病防控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健康的社会环境迫切要求疾病防控理念和防控策略的进一步革新,包括强化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提高个人健康素养等,从而筑牢疾病防控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