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拟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排校对中,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苏州市9~15岁女生母亲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选择意愿调查
王天宇, 邓景景, 栾琳, 徐娟, 郑本锋, 龚甜, 张琢玉, 张钧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0930
摘要(3) HTML(0) PDF 471KB(0)
摘要:
  目的  对适龄9~15岁女生母亲的宫颈癌知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知识和对不同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的选择意愿进行调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免疫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月通过“苏州预防接种”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号向苏州市9~15岁女生母亲推送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在线网络调查。  结果   共1648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84份。如果政府开展适龄女生双价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4种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选择人数由多至少依次为:699人(47.10%)选择方案二(免费接种中标国产双价HPV疫苗或自费补差价接种其他疫苗的方案)、565人(38.07%)选择方案一(采用参照二针国产双价HPV疫苗价格的现金补贴方案)、161人(10.85%)选择方案三(免费接种中标国产双价HPV疫苗或全自费接种其他疫苗的方案)和59人(3.98%)选择方案四(保证供应但纯自费接种方案)。不同学历(χ2 = 53.77,P < 0.05)、家庭月收入(χ2 = 49.07,P < 0.05)和认知得分(χ2 = 8.19,P = 0.04)对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的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方案四,家庭月收入 ≤5000元是选择方案一(OR = 5.65)、方案二(OR = 5.31)和方案三(OR = 14.34)的影响因素;选择方案一的影响因素还有家庭月收入10001~15000元(OR = 2.59);方案三的影响因素还有月收入5001~10000元(OR = 2.60)。在4种方案中选择接种九价疫苗的人均占比最多,分别为94.16%(532/565)、83.26%(582/699)、55.28%(89/161)和98.31%(58/59)。  结论   苏州市9~15岁女生母亲选择方案二的人数最多,家庭月收入和学历是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所有接种方案中家长对九价疫苗的选择最多,应尽快推进国产高性价比的九价HPV疫苗的研发、生产与供应。
多维健康贫困概念及理论框架研究
李叶, 吴群红, 赖勇强, 焦明丽, 刘馨蔚, 单凌寒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1542
摘要(129) HTML(34) PDF 4732KB(45)
摘要:
疾病与贫困结局、负担之间的负向叠加与循环已成为触发中国现有贫困发生的核心驱动因素,并构成健康贫困的本质特征因素。与经济、文化贫困相比,健康贫困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掣肘,是中国后减贫时代成果维系的重要风险和挑战。本文瞄准健康贫困概念、理论、形成机制的研究空白,创新性将健康贫困嵌入在疾病、经济、文化与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多维耦合视域下,基于文献计量与专家定性访谈锁定健康贫困的特征要素,界定并阐释多维健康贫困的概念内涵;探索性构建了基于健康能力 – 权利 – 风险三维视角的健康贫困三角理论模型,深度解构健康能力、健康权利与健康风险在健康贫困产生、扩散与固化、消除全链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解释框架。
中国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时空跃迁全景测度研究
赖勇强, 李叶, 吴群红, 田雨露, 刘馨蔚, 张曦宇, 张晨溪, 李红雨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1549
摘要(72) HTML(13) PDF 1763KB(22)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时空分布格局,为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的精准消除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37296户中国家庭 ≥ 45岁中老年人群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险、收入和消费等相关数据,采用课题组构建的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创新性地以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三大维度测算2011 — 2018年中国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并进行地区分解测度,分析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时空分布格局。  结果  中国中老年人群2011、2013、2015、2018年的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320和69.7%、0.326和69.0%、0.349和71.9%、0.291和63.0%,2011 — 2018年中老年人群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的贡献度均值分别为0.143、0.450和0.416;基于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地区分解测度结果显示,2011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贵州(0.365)、甘肃(0.364)、新疆(0.395)、四川(0.377)、安徽(0.402)和吉林(0.413)6个省(自治区),2013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云南(0.359)、青海(0.361)、内蒙古(0.381)、四川(0.378)、安徽(0.389)和贵州(0.402)6个省(自治区),2015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云南(0.395)、新疆(0.388)、青海(0.448)、四川(0.406)、内蒙古(0.390)、安徽(0.388)、重庆(0.391)、贵州(0.373)、天津(0.370)、黑龙江(0.366)、广西(0.362)、山东(0.362)、江西(0.359)、吉林(0.355)、福建(0.351)和辽宁(0.350)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四川(0.352)、贵州(0.352)和云南(0.351)3个省份。  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2011 — 2018年的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总体上均有所下降,西南地区始终是多维健康贫困最为严重的地区,已陷入整体性的多维健康贫困。
基于城乡视角中国家庭多维健康贫困测度
赖勇强, 李叶, 刘馨蔚, 吴群红, 高力军, 康正, 刘欢, 田雨露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1545
摘要(41) HTML(5) PDF 536KB(14)
摘要:
  目的  基于城乡视角对中国家庭多维健康贫困进行测度与解构,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健康贫困差距以及消除健康贫困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12494户中国家庭(城镇家庭6409户、农村家庭6085户)的经济活动、教育获得、家庭关系与家庭动态、人口迁移、身心健康等数据,采用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创新性地以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三大维度测度解构多维贫困的贡献归属。  结果  2018年中国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216和0.472,城乡分解测度显示城市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184和0.410,农村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249和0.537;维度分解表明健康风险、健康能力和健康权利的贡献度分别为0.478、0.268和0.254,全国、城市和农村在健康权利维度上的贡献度分别为0.254、0.267和0.244,在健康能力维度上的贡献度分别为0.268、0.228和0.299,在健康风险维度上的贡献度分别为0.478、0.505和0.457。  结论  201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均高于城市家庭,健康风险已成为多维健康贫困的重要贡献维度,而健康能力则是城乡差异最大的维度,对农村健康能力的提高应加以重视。
中国社会区域空间多维健康贫困“能力-权利-风险”耦合驱动特征与变迁分异研究
吴冰, 李叶, 吴群红, 赖勇强, 郝艳华, 宁宁, 张曦宇, 田雨露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1546
摘要(51) HTML(10) PDF 1510KB(8)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社会区域多维健康贫困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叠加耦合驱动特征,为下一阶段精准扶贫和健康贫困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2、2014、2016、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网络中的相关数据,以课题组构建的“能力 – 权利 – 风险”多维健康贫困理论模型为框架,最终纳入了健康能力、健康权利、健康风险3个维度的13个指标作为多维健康贫困的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实现单一及耦合驱动作用特征的捕捉,分析驱动因子的空间差异。  结果  与2011、2013和2015年比较,2018年健康能力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居民年住院率的排位均有所上升,而健康权利维度的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公众健康教育活动次数的排位均有所下降,权利赋能对于抵御健康贫困发生的效应增强。驱动因子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1 — 2018年东部地区的风险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失业率,中部地区的风险驱动因子主要为调查前3年PM2.5浓度,而西部地区的多维健康贫困则是健康能力、健康权利和健康风险3个维度联合驱动的结果。从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显示,健康能力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健康权利维度的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交互作用类型始终为双因子增强,健康能力与健康权利的联合作用会改善多维健康贫困的发生;调查前3年PM2.5浓度这一健康风险指标与居民年住院率、老年抚养比2011年、2013年、2018年的交互作用类型亦为双因子增强。  结论   多维健康贫困在中国社会区域空间存在时空分异格局,是多维因素耦合驱动的结果,而多维因素耦合对多维健康贫困发生的复杂机制则要求多领域、多部门、多机制、多阶段的综合健康治理。
中国中老年人群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时空特征分析
张曦宇, 赖勇强, 李叶, 吴群红, 吴冰, 苗雯青, 张晨溪, 刘馨蔚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1548
摘要(75) HTML(14) PDF 2666KB(30)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群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之间作用在时空上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特征,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下区域健康减贫行政效率的提升提供时空特异性证据。  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296户 ≥ 45岁中老年家庭的相关数据,基于自行开发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测度工具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时间加权回归模型(TWR)和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2011 — 2018年中国中老年家庭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进行建模,并进一步对最优模型估计系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勾勒。  结果  在控制了年份和地区固定效应后,全局OLS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患病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医疗自付费用和调查前3年年均PM2.5浓度的提高,多维健康贫困指数随之增长;而随着人口密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每万人口护士数的提高,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则随之降低。在所有的局部模型中,GWR模型的表现最优,与全局OLS模型相比,其调整后R2值从70.57%上升至88.68%,残差平方和从797.791下降至585.277。GWR模型中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患病率、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平均医疗自付费用、每万人口护士数和调查前3年年均PM2.5浓度8个协变量与响应变量的作用均存在非平稳性。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率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和贵州省达到最强;残疾患病率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达到最强;人口密度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负向抑制作用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北京市达到最强,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也表现为相对较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每万人口护士数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负向抑制作用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达到最强;平均医疗自付费用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达到最强;调查前3年年均PM2.5浓度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以北京市、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向外减弱,辐射了整个环渤海区域。  结论  健康贫困与其影响因素间的时空特征存在着空间非平稳性,引入局部加权回归技术为提供有助于提升区域健康减贫行政效率的时空特异性证据奠定了技术基础。
健康贫困测度工具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与多维测度指数构建
赖勇强, 李叶, 吴群红, 张曦宇, 孙宏, 梁立波, 李红雨, 田雨露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1547
摘要(53) HTML(12) PDF 558KB(9)
摘要:
  目的  突破现有健康贫困测度工具缺乏的研究局限,构建以“健康能力 – 健康权利 – 健康风险”为内容维度的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与多维测度指数,为健康贫困测度提供相应工具集。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定性访谈法征询来自健康贫困较为严重的边境地区以及在健康扶贫实践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地区的10名资深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从多维角度构建健康贫困测度工具集,并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双界限法”构建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  结果  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15和0.867;第1、2轮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42和0.233、0.487和0.353(均P < 0.05),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经过2轮专家咨询及定性访谈后,以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作为框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双界限法”构建了包含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3个维度10个具体指标的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集“评价指标体系 –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多维测度指数”为一体的健康贫困测度工具集,实现了对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时空分布格局描绘和健康贫困人群的特征刻画,为多维健康贫困的消除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测度工具的支撑。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显示方式:
移动流行区间法在宁波市冬春季流感流行强度预警中应用
丁克琴, 谷少华, 劳旭影, 陈奕, 易波, 许国章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0803
摘要(112) HTML(37) PDF 1835KB(61)
摘要:
  目的  探索移动流行区间法(MEM)在浙江省宁波市冬春季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强度预警中的应用,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 — 2022年5月宁波市2家国家级流感哨点医院的流感监测数据,最终选择2013年1月 — 2019年12月的冬春季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建立MEM模型,对宁波市2019 — 2020年流感流行季(2019年第40周至2020年第20周)开始、结束以及流行强度进行分析,并与实际流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MEM模型的应用效果。  结果  宁波市2013 — 2022年流感病毒分为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以Victoria株和Yamagata株为主),分别占24.59%、37.03%和38.38%;本研究建立的MEM模型参数 δ 为2.7,灵敏度为87.97%,特异度为87.68%,约登指数为0.76,拟合优度最高;经MEM模型拟合,2019 — 2020年流感季流行开始阈值为22.76%,流行结束阈值为25.05%,中流行强度阈值为43.18%,高流行强度阈值为63.22%,极高流行强度阈值为74.83%;2019年第40周至第48周为流行前期,在2019年第49周流感突破流行开始阈值进入低流行阶段,从第51周开始达到中等流行强度一直持续到2020年第3周,2020年第4周后再降为低流行强度;2020年第7周以后处于流行后阶段,第10周流感流行结束;2019 — 2020年与2013 — 2019年比较,流感流行季的开始时间提前了1周,但流行结束时间提前了3周。  结论  MEM模型在宁波市冬春季流感流行早期识别和流行强度预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深圳市南山区医院医务人员2021 — 2022年流感流行季流感疫苗接种干预效果评价
彭铭记, 姜世强, 蔡羽薇, 彭质斌, 郑建东, 吴娴波, 袁建辉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0334
摘要(155) HTML(35) PDF 475KB(70)
摘要:
  目的  评价以非强制性的具体接种率要求对提高医务人员流感流行季流感疫苗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非随机分组的社区干预试验设计,对深圳市南山区7家医院进行分组,干预组4家医院共4 599人,对照组3家医院共2 139人。于2021年10月 — 2022年4月,对干预组实施“免费接种 + 现场接种 + 宣传提醒 + 接种率目标要求”的干预模式,对照组实施“免费接种 + 现场接种 + 宣传提醒”的干预模式;干预组高风险科室以80%的接种率作为目标,低风险科室以60%作为接种目标,采用调整比估计量的Pearson χ2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接种率以及干预后的接种率进行检验。  结果  2021 — 2022年流感流行季,干预后干预组高风险科室医务人员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62.67%,对照组接种率为23.71%,2组绝对率差(absolute rate difference,ARD)为38.96%(P < 0.05,95%CI = 14.17%~63.75%);干预组低风险科室医务人员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4.57%,对照组接种率为22.96%,干预组所有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率为43.90%,对照组接种率为23.19%,2组接种率接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以高接种率要求的干预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低接种率要求的干预效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未设置奖惩制度的前提下,以非强制性的具体接种率要求提高医务人员的流感疫苗接种率时,需设置较高的接种率目标以达到预期效果。
深圳市南山区2021 — 2022年流感流行季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效果评价
姜世强, 彭铭记, 蔡羽薇, 彭质斌, 袁建辉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0344
摘要(113) HTML(18) PDF 473KB(32)
摘要:
  目的  采用检测阴性设计(TND)病例对照研究评价中小学生接种灭活三价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VE)。  方法  对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11月 — 2022年5月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发现的286例6~15岁中小学生流感样病例(ILI)进行流感病毒核PCR酸检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为阳性病例组,检测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2组的流感疫苗接种记录,计算2组的流感疫苗接种比值比(OR)及VE。  结果  286例ILI中,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68例(23.78%),均为乙型流感,阴性218例(76.22%),病例组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5.88%(4/68),对照组接种率为15.14%(33/218),OR值为0.3886(95%CI = 0.1528~0.9880),VE为61.14%(95%CI = 1.20%~84.72%)。  结论  接种当季流感疫苗可以保护中小学生感染流感,鼓励中小学生接种当季流感疫苗以预防流感。
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任敏, 任倍乐, 张军能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0813
摘要(162) HTML(68) PDF 479KB(29)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省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流感样病例(ILI)的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流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流感监测信息系统2021年8月 — 2022年7月厦门市哨点医院发热门诊报告的6018例ILI患者的相关数据,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发热门诊报告的6018例ILI患者中,2022年6月报告的ILI患者最多,为3168例(52.64%);男性ILI患者为3129例(51.99%),女性ILI患者为2889例(48.01%);以3~6岁年龄组报告的ILI患者居多为2992例(49.72%)。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随机采集2794例ILI患者的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检测率为46.43%;其中流感核酸阳性1683例,阳性率为60.24%;ILI患者以单一流感病毒感染为主,为1536例(91.27%),其中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Victoria系感染分别占核酸阳性ILI患者的1.60%、57.75%和31.91%;混合病毒感染以乙型流感Victoria系合并人偏肺病毒感染最常见,为32例,占核酸阳性ILI患者的1.90%。  结论  厦门市ILI呈夏季单一年度高峰流行特点,甲型H3N2为流行的优势毒株,3~6岁学龄前儿童为防控的重点人群。
云南省2010 — 2021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分析
沈秀莲, 郑尔达, 黄甜, 贾豫晨, 何继波, 彭霞
当前状态:  doi: 10.11847/zgggws1140233
摘要(96) HTML(29) PDF 625KB(27)
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处置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10 — 2021年云南省报告的流感病例及暴发疫情事件相关信息,对云南省2010 — 2021年流感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云南省2010 — 2021年共报告流感病例85018例,死亡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9895/10万。各年龄段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0~9岁组的发病人数居多,占52.64%(44752/85018); ≥ 60岁老年人发病数较少,仅占总病例数的7.18%(6101/85018)。年均发病率排前3位的州市分别是德宏州(82.7681/10万)、红河州(37.9560/10万)、迪庆州(34.1800/10万)。云南省2010 — 2021年报告病例中有实验室诊断结果的病例16000例,其中流感病毒型别甲型(占50.99%,8158/16000)和乙型(占48.14%,7703/16000)基本持平,混合感染占0.87%(139/16000)。2010 — 2021年共报告暴发疫情127起,其中乙型流感64起,甲型流感54起,混合型流感9起;每起事件平均涉及病例69.6例;首发病例的发病日期至暴发疫情的平均报告日期间隔为4.5~10 d;暴发疫情持续时间集中在12 d(8,19);暴发疫情的发现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s = 0.518,P < 0.05);120起暴发事件发生在学校。  结论  云南省2010 — 2021年流感发病高峰为每年11 — 12月份及次年1月份,儿童和老年人为流感高危人群,学校是流感的高发场所。针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流感疫苗接种宣传,以提高流感疫苗的接种率。
封面
2023年第39卷第4期 封面
2023, 39(4).  
摘要(50) PDF 2216KB(21)
摘要:
目录
2023年第39卷第4期 中英文目次
2023, 39(4): 1-1.  
摘要(29) PDF 867KB(13)
摘要:
专题报道 —— 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公众大流行疲劳情况及影响因素
刘艳妮, 郝艳华, 王子予, 刘媛, 潘天一, 朱逸飞
2023, 39(4): 409-414.   doi: 10.11847/zgggws1141011
摘要(275) HTML(89) PDF 571KB(99)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公众大流行疲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2 — 3月对中国5省(直辖市)4325名 ≥ 18 周岁的人群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风险感知、防护行为、情绪状态、大流行疲劳情况,利用SPSS 22.0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疲劳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对大流行疲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082人存在大流行疲劳情况,占调查人群的25.0%,其中单存在心身疲劳情况1844人(42.6%),单存在信息疲劳情况1050人(24.3%)。健康状况差(OR = 1.838,P < 0.05,95%CI = 1.575~2.144)、认为疫情易感性强(OR = 1.435,P < 0.05,95%CI = 1.236~1.667)、可控性差(OR = 1.760,P < 0.05,95%CI = 1.495~2.070)、消极情绪程度高(OR = 3.493,P < 0.05,95%CI = 2.987~4.086)的公众更容易形成大流行疲劳。  结论  公众存在一定的大流行疲劳现象,健康状况、疫情可控性和易感性程度、消极情绪是造成公众大流行疲劳的主要因素。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新冠疫情下中国北方地区医生情绪化进食行为预测模型构建
王起赫, 刘飒娜, 方海琴, 梁栋, 张雪楠, 高会, 李金良, 刘爱东
2023, 39(4): 415-420.   doi: 10.11847/zgggws1140655
摘要(62) HTML(25) PDF 1199KB(14)
摘要:
  目的  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下中国北方地区医生情绪化进食行为预测模型,为改善医生健康膳食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5 — 8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北方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8个省(直辖市)抽取39家新冠疫情定点收治医院共2 316名医生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及情绪化进食量表调查,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新冠疫情下医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因素。  结果   2094名医生有效完成问卷调查,情绪化进食行为总分为(51.48 ± 17.37)分,其中愤怒情绪进食、焦虑情绪进食、抑郁情绪进食和积极情绪进食得分为(11.31 ± 4.07)、(16.72 ± 7.56)、(11.02 ± 3.24)和(12.43 ± 4.27)分;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结构为21 – 19 – 14 – 9 – 1的医生情绪化进食行为预测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R2MAEMSERMSE值分别为0.926、0.039、0.003和0.056;此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新冠疫情下中国北方地区医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前5位重要因素依次为饮酒、工作家庭冲突、营养不均衡、性别(男)和饮食不规律。  结论  新冠疫情下中国北方地区医生情绪化进食情况不容乐视,应用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有效精确预测医生的情绪化进食风险,不良饮食习惯和工作家庭冲突是导致医生情绪化进食行为的主要因素。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北京市属医院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分析
刘胤岐, 王喆, 张纯洁, 李岩, 李欢, 王倩, 沙莎, 王存亮
2023, 39(4): 421-425.   doi: 10.11847/zgggws1139423
摘要(190) HTML(36) PDF 608KB(69)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北京市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为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 — 11月,在线调查北京市22家市属医院疫情期间外派支援和坚守本院一线、二线医务人员,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估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描述与比较北京市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况,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共调查医务人员4 931人,其中1 603人(32.51%)发生焦虑情绪,1 729人(35.06%)发生抑郁情绪,933人(18.92%)发生失眠。在二线医务人员、坚守本院一线医务人员、外派支援医务人员中,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失眠状况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工作类型、年龄是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疫情期间工作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失眠的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长期坚守本院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青少年焦虑情绪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炎圣, 杨艳杰, 乔正学
2023, 39(4): 426-429.   doi: 10.11847/zgggws1139238
摘要(98) HTML(24) PDF 513KB(29)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中国青少年的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提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对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8433名16~22岁青少年进行了焦虑情绪现状的相关调查。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170830名16~22岁青少年中,在新冠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焦虑情绪者的40448人,焦虑检出率为23.7%,其中,轻度焦虑者32458人(80.2%),中度焦虑者5878人(14.5%),重度焦虑者2152人(5.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调查期间居住地确诊病例数为100~499和 ≥ 500例及经历过创伤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类别为二、三和四级人群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青少年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家人关系一般和和睦及疫情前情绪一般和稳定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青少年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青少年焦虑发生率相对较低,性别、调查期间居住地确诊病例数、与家人关系、是否经历过创伤、受疫情影响人群类型和疫情前情绪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焦虑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嘉兴市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玲慧, 凌洁, 张敬敏, 施秀珍, 徐漪
2023, 39(4): 430-432.   doi: 10.11847/zgggws1139375
摘要(57) HTML(14) PDF 578KB(15)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嘉兴市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基层公务员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1 — 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由嘉兴市5个县(市、区)的县委组织部随机抽取辖区县级及以下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被抽中单位所有18 ~ 60岁5 780名公务员参与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 295份,存在抑郁症状1 330人,阳性检出率为25.12%。轻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7.79%,中度抑郁率为6.04%,重度抑郁率为1.28%。不同性别、单位级别、年龄、学历调查对象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OR = 0.702,95%CI = 0.609 ~ 0.809);与18 ~ 30岁的基层公务员相比,31 ~ 40岁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OR = 1.303,95%CI = 1.077 ~ 1.577),51 ~ 60岁者风险较低(OR = 0.592,95%CI = 0.451 ~ 0.777)。  结论  嘉兴市基层公务员抑郁症状现况不容乐观,男性、31 ~ 40岁者可能是实施干预的重点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
全国省级及试点地区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效果分析
李少琼, 马家奇, 陈梦, 杜雪杰, 金丽珠, 郭青
2023, 39(4): 433-436.   doi: 10.11847/zgggws1140350
摘要(66) HTML(17) PDF 513KB(7)
摘要:
  目的   了解全国省级及试点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现状。  方法  2021年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全国32个省级、31个试点地市、29个试点县区共92家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结果  全国省级及试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信息化专职人员共341人,56.04%设立了独立的信息部门。62.64%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小于总资金的1%,43.96%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和绩效考核评估。72.83%在信息化建设中注重融合新技术,制修订16项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发表信息化相关论文187篇。50%、59.28%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了传染病监测预警和精神卫生业务应用系统,32个省份均建设了免疫规划信息系统。12个省级、3个试点地市级疾控中心正在开展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结论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促进了全国疾控中心信息化体系日益完善,推进了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但仍存在疾控中心信息化基本保障投入不足,区域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业务信息化支撑、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能力不足等问题。
中国临床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于晨, 吴红斌, 王维民, 谢阿娜
2023, 39(4): 437-441.   doi: 10.11847/zgggws1137607
摘要(50) HTML(18) PDF 495KB(6)
摘要:
  目的   深入分析中国本科临床医学生毕业前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群体差异,为加强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认同重视、提升医学生职业认同水平、稳定医学人才队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7月在全国19个省(直辖市)分层抽样选取全国33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1 596人,发放自设标准化纸质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0 062份,有效率为86.77%。医学生职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61 ± 0.63)分,其中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承诺、职业行为、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平均得分分别为(3.17 ± 0.60)、(3.60 ± 0.71)、(3.68 ± 1.01)、(4.08 ± 0.75)、(3.70 ± 0.90)、(3.45 ± 0.74)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β = 0.034,P = 0.013)和中部地区(β = 0.092,P < 0.001)、男性(β = 0.025,P = 0.019)、农村生源(β = 0.023,P = 0.045)、家庭收入中等水平(β = 0.025,P = 0.028)、第一志愿录取(β = 0.031,P = 0.002)、非双一流院校(β = 0.085,P < 0.001)、高中时职业理想为医生(β = 0.249,P < 0.001)、5年制的医学生[相比8年制(β = – 0.065,P < 0.001),“5 + 3”一体化长学制(β = – 0.098,P < 0.001)]和毕业前学业排名靠前的医学生[排名前25%(β = 0.136,P < 0.001),排名26%~75%(β = 0.082,P < 0.001)]具有更高的职业认同感。  结论  中国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且受生源地区、性别、城乡属性、家庭收入、第一志愿录取、院校层次、学制、毕业前的学业表现等多种因素影响。
成都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重复感染Omicron变异株情况分析
戴映雪, 王瑶, 杜训波, 严可, 张双, 刘辉, 范双凤, 王亮
2023, 39(4): 442-447.   doi: 10.11847/zgggws1141316
摘要(314) HTML(154) PDF 514KB(108)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重复感染Omicron变异株情况,为新冠病毒重复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22年2 — 9月成都市5轮本土疫情涉及的2567例感染者为调查对象,于2022年12月18 — 22日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感染者基本人口学特征、近1个月内核酸及抗原检测情况、临床表现等。通过四川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感染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不同特征人群重复感染率分析。  结果   2263例既往感染者完成调查,应答率为88.16%。男性占44.68%,女性占55.32%;年龄最小1月龄,最大90岁,平均年龄(34.88 ± 19.22)岁;初次感染以轻型病例(61.82%)和无症状感染者(31.64%)居多。接种3剂次疫苗者占55.86%,接种2剂次疫苗者占29.56%,初次感染毒株主要为Omicron BA.2分支(98.89%),2022年11 — 12月高峰感染疫情之前未报告新冠病毒重复感染者。在流行毒株为BA.5.2高峰感染疫情中重复感染197例,重复感染率为8.71%,时间间隔MP25P75)为98(93~104)d;其中193例(97.97%)自报有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咽痛、头痛等;113例(57.36%)未就诊自行用药。未接种疫苗者重复感染率均高于接种2或3剂者(P = 0.006)。  结论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重复感染率整体较低,但重复感染者中临床症状明显,由于检测机会的的减少重复感染有可能被低估,建议扩大研究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加强人群免疫接种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健康教育。
一起由Omicron变异株BA.5.2引起的义乌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传播特征分析
王笑笑, 王凤英, 朱列波, 龚震宇, 何寒青, 戚小华, 古雪, 罗明宇, 庞志峰, 董选军, 俞敏
2023, 39(4): 448-454.   doi: 10.11847/zgggws1141188
摘要(211) HTML(62) PDF 1248KB(47)
摘要:
  目的  对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由Omicron变异株BA.5.2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将2022年8月2日 — 8月21日义乌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所涉及的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临床症状等信息,分析家庭续发率、传染性代际(transmission generations ,TG)、序列间隔(serial interval, SI)、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到核酸检测阳性间隔时间、实时再生数Rt等反映疫情传播特征指标。  结果  该起疫情为指示病例发病前7 d有外省高风险区域旅居史和外省阳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后引入义乌市,基因测序显示病毒属于VOC/Omicron(BA.5.2进化分支)变异株。共报告713例感染者,疫情持续20 d。男性343例,女性370例。年龄MP25P75)为33(20,74)岁。义乌市除赤岸镇外的13个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家庭聚集性疫情138起(74.2%),涉及425例感染者;在传播关系明确的101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家庭续发率为62.2%(95%CI:56.5%~67.5%),家庭成员全部续发的家庭占39.6%(40/101),其中引入病例和197例续发病例TG的MP25P75)为1.7(1.0,2.8)d,TG ≤ 2 d的感染者所占50.8%;在65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中,引入病例和99例续发病例均出现了临床症状,SI的MP25P75)为2.0(1.0,3.0)d,SI ≤ 2 d的感染者占44.4%。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时364例(51.1%)感染者自述出现临床症状,以发热(64.3 %)、咳嗽(23.4%)、咽痛咽干(20.1%)为主。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到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间隔MP25P75)为0(0,1)d,124例(34.1%)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检出核酸阳性,滞后时间以1 d为主(67.7%),其次为间隔2 d(22.6%)。未发现核酸滞后与非滞后组之间性别、年龄、采样方式、采样时间段、Ct值的差异。疫情初期时实时再生数(Rt)最高为6.18,在采取防控措施1周后(8月9日)降至1以下。  结论  本起由Omicron变异株BA.5.2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传播特征表现为家庭续发率高,传染性代际和序列间隔短,且存在较高比例的核酸阳性滞后于症状感染者,隐匿性强。
贵州省成年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与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林深荣, 张骥, 吴延莉, 李雪娇, 刘涛
2023, 39(4): 455-461.   doi: 10.11847/zgggws1139523
摘要(61) HTML(13) PDF 559KB(11)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成年居民社会经济地位(SES)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关系,为人群MS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0年11月 — 2012年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12个县(市、区)抽取9280名 ≥ 18周岁常住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6年12月 — 2020年6月进行随访,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失访及死亡者后最终纳入2956名居民分析其SES对MS发病的影响。  结果   贵州省2956名成年居民随访5.05~9.52年,平均随访(6.96 ± 1.10)年,随访期间MS发病611例,MS发病率为20.67%,发病密度为29.68/1 000人年。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静坐时间、是否体育锻炼、睡眠时间、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家族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居民MS发病风险分别为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居民的0.699倍(HR = 0.699,95%CI = 0.512~0.956)、0.612倍(HR = 0.612,95%CI = 0.449~0.835)、0.563倍(HR = 0.563,95%CI = 0.375~0.847)和0.434倍(HR = 0.434,95%CI = 0.236~0.798),家庭人均年收入5 225~8 332、8333~13757和 ≥ 13758元居民MS发病风险分别为家庭人均年收入<2000元居民的0.705倍(HR = 0.705,95%CI = 0.502~0.992)、0.655倍(HR = 0.655,95%CI = 0.457~0.938)和0.628倍(HR = 0.628,95%CI = 0.436~0.903),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居民MS发病风险为职业为无业人员居民的1.542倍(HR = 1.542,95%CI = 1.126~2.110),SES综合得分9~10、11和 ≥ 12分居民MS发病风险分别为SES综合得分 < 7分居民的0.682倍(HR = 0.682,95%CI = 0.493~0.944)、0.618倍(HR = 0.618,95%CI = 0.421~0.909)和0.578倍(HR = 0.578,95%CI = 0.407~0.821)。  结论  贵州省成年居民SES与MS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低SES居民为该地区MS防控的重点人群。
农村慢性病老年人口腔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及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
周妍欣, 赵丹, 王惜媛, 戚凯丽, 张诗敏, 周成超
2023, 39(4): 462-466.   doi: 10.11847/zgggws1139666
摘要(40) HTML(10) PDF 543KB(13)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口腔健康与农村慢性病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  方法  于2020年7 — 8月,运用5条目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5)、Kessler心理困扰量表(K1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山东省2064名 ≥ 60岁农村慢性病老年人进行随访调查,应用IBM 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农村慢性病老年人睡眠质量得分[MP25P75)]为9(6 ~13)分,口腔健康得分为2(0~5)分,心理健康得分为18(12~25)分。睡眠质量得分(rs = 0.43,P < 0.001)、口腔健康得分(rs = 0.20,P < 0.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正相关;睡眠质量得分与口腔健康得分呈正相关(rs = 0.17,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中介作用的95%CI = 0.09~0.17,睡眠质量在口腔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2.50%。  结论  睡眠质量是农村慢性病老年人口腔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关注口腔健康,减少睡眠障碍,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分级模型验证
赵元萍, 丁睿, 谢红
2023, 39(4): 467-471.   doi: 10.11847/zgggws1139527
摘要(26) HTML(5) PDF 539KB(3)
摘要:
  目的  验证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分级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方法  于2022年3月,采用分层抽样法、目的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共9 577名养老机构老年人采用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进行失能状况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秩和比法、配对χ2检验进行长期护理失能等级与综合评价技术失能等级行比分析。  结果  老年人平均年龄(81.43 ± 8.46)岁,综合评价技术失能等级评价整体失能率达80.0%,中度及以上失能率为47.0%。层次分析法和秩和比法得到的回归方程WRSR = – 0.5679 + 0.2097 × probit,根据4级分级法确立综合评价技术失能等级判别标准。与原分级模型比对后,Kappa值为0.540(P < 0.001),McNemar-Bowker 检验值为3376.471(P < 0.001),2种分级模型具有一定差异,总吻合率为63.6%,基于2种分级模型评定的重度失能老年人为566人(5.9%),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规定的失能分级模型中将30.1%的中度失能老年人划分到重度失能人群中。  结论  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是评定老年人失能状况和等级的基础,经过数据模型验证,原标准分级模型存在问题,其科学、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对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判断以及长护险相关政策的制定。
调查报告与分析
中国内地2004 — 2020年医防融合协调水平发展情况分析
闫温馨, 郭欣, 刘霞, 梁万年, 刘珏
2023, 39(4): 472-478.   doi: 10.11847/zgggws1140422
摘要(52) HTML(12) PDF 600KB(14)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2004 — 2020年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防融合协调水平发展情况,为促进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医防融合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通过收集2004 — 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衡量医疗系统和公卫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和中断时间序列模型,检验“新医改”政策对医防融合子系统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的瞬时影响和持续影响情况。  结果  2004 — 2020年中国内地医疗系统综合发展水平(SY)从2004年的0.560提高至2020年的0.69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SY从2004年的0.385~0.655提高至2020年的0.524~0.758;中国公卫系统综合发展水平(SG)从2004年的0.747提高至2020年的0.87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SG从2004年的0.501~0.846提高至2020年的0.696~0.995。2004 — 2020年中国内地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防系统耦合度(C)均 > 0.9,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全国医防融合耦合协调度(D)从2004年的0.805提高至2020年的0.88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D从2004年的0.663~0.852提高至2020年的0.777~0.930。2020年,东部地区SY为0.573~0.703,SG为0.764~0.901,东部地区SYSG均最高。中断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新医改”政策实行后对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SY产生了显著的瞬时影响(β2 = 0.024~0.145,均P < 0.05)和持续影响(β3 = 0.004~0.032,均P < 0.05),但对SG的影响不大。  结论  中国内地2004 — 2020年医防融合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防融合耦合协调程度逐渐加强,但仍存在地区差异。
中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周颖, 柯攀, 申鑫, 冯晶, 徐敏智, 夏雯琪, 苏城, 卢祖洵
2023, 39(4): 479-484.   doi: 10.11847/zgggws1140114
摘要(48) HTML(14) PDF 1141KB(18)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过程,为优化我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2012 — 2020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各省历年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水平指数,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中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  结果   Dagum基尼系数结果显示,2012 — 2020年中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Dagum基尼系数由0.236 2缓慢上升至0.278 6,后波动减小至0.240 9。Kernel密度估计曲线显示,我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在2012 — 2014年呈大幅增长态势,但2014年后资源追加投入不足。  结论  为优化我国专业公共卫生资源供给,一方面要加大资源总量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中国内地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现状调查
吴霞民, 马宁, 陈润滋, 李紫聿, 陆林
2023, 39(4): 485-488.   doi: 10.11847/zgggws1140264
摘要(38) HTML(9) PDF 735KB(10)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内地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精防机构)现状,为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由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编制“全国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调查表”,并于2021年5 — 6月对截至2020年底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333个地市、2 960个区县(含经济开发区和新区等)精防机构和人员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  截至2020年底,中国内地共有精防机构3 315家,100%的省级、99.70%的市级、99.73%的区县级均建立精防机构。7家机构为独立法人机构,3 308家机构挂靠在其他单位。77.42%的省级精防机构和76.51%的市级精防机构挂靠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61.25%的县级精防机构挂靠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内地精防机构共有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人员9846人,34.43%为公卫医师,17.79%为注册护士,15.57%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人员较少;每10万人口中有精防机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人员0.70人。省、市、县三级精防机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人员中位数分别为6、3和2人。  结论  中国内地已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的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体系,但精防机构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未充分建立多学科团队,未来应加强精防机构建设,充实人员配备,不断完善精防网络。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前后城镇中青年网络购药行为变化分析
成哲玉, 孙文俊, 赵子寅, 李慧宁, 祝贺
2023, 39(4): 489-494.   doi: 10.11847/zgggws1140533
摘要(166) HTML(83) PDF 562KB(50)
摘要:
  目的  了解城镇中青年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前后网络购药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10月21 — 28日,在问卷星线上调查平台数据库中随机抽取 ≥ 18岁成年人发放电子问卷,从中选取调查前1年(2020年11月 — 2021年10月)买过药的748名18~59岁城镇中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购药行为模式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果  城镇中青年中有178人(23.80%)在疫情前后均未网络购药,477人(63.77%)在疫情前后均有网络购药,71人(9.49%)在疫情前未购药但疫情后有过网络购药。回归结果显示,与疫情前后均未网络购药亚组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RRR = 3.64,95%CI = 1.37~9.68)城镇中青年更有可能在疫情后开始网络购药,疫情后在医疗机构购药(RRR = 0.41,95%CI = 0.22~0.75)的城镇中青年在疫情后开始网络购药概率更低;同时,本科及以上学历(RRR = 2.06,95%CI = 1.25~3.39)和患有慢性病(RRR = 2.54,95%CI = 1.65~3.92)城镇中青年更有可能在疫情前后均有网络购药,居住在中部地区(RRR = 0.53,95%CI = 0.33~0.84)、西部地区(RRR = 0.58,95%CI = 0.36~0.93)城镇中青年在疫情前后均有网络购药概率更低。  结论  在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城镇中青年网络购药行为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学历、患有慢性病与疫情后未在医疗机构买药的群体是疫情后网络购药的重点人群。
新冠疫情前后广东省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实施情况多中心调查
张春一, 周文姬, 龙芳, 邹静静, 王俊平, 陈运彬
2023, 39(4): 495-498.   doi: 10.11847/zgggws1140089
摘要(26) HTML(11) PDF 566KB(3)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现状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后对其影响。  方法  于2021年1 — 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广东省内40家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前后(2019年10 — 12月VS. 2020年10 — 12月)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实施情况问卷调查,采用χ2χ2校正检验分析母乳喂养率及促进母乳喂养措施开展情况,比较疫情前后母乳喂养率及促进母乳喂养措施开展率的差异。  结果   疫情前20家(50.0%)医院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不足50.0%,母乳喂养率 > 70%的仅5家(12.5%)。疫情后母乳喂养率更急剧下降,仅4家(10.0%)医院母乳喂养率 > 30.0%,24家(60.0%)医院母乳喂养率 < 10.0%,疫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省市级和县区级医院疫情后母乳喂养率均明显下降,疫情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疫情前后,省市级和县区级医院之间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促进母乳喂养15项措施的开展率为5.0%~87.5%,其中分娩前开始母乳喂养宣教(22.5%)、母乳口腔护理(17.5%)、接受捐赠母乳并提供给住院新生儿(5.0%)等6条措施的开展率 < 25.0%。疫情后仅8家(20.0%)医院仍鼓励和接收家属送母乳,与疫情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广东省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低,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母乳喂养率进一步降低。
居住地降雨量对老年人虚弱状态影响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
周芬芬, 周文愫, 王文娟, 凌莉
2023, 39(4): 499-504.   doi: 10.11847/zgggws1138143
摘要(32) HTML(11) PDF 589KB(10)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国老年人虚弱状态与居住地降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以2005 — 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所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对10 424名 ≥ 65岁老年人进行重复测量分析,虚弱状态由虚弱指数(FI)评估,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结合自然立方样条函数探讨居住地降雨量与虚弱状态的关联。  结果  2005年基线时期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82.84 ± 11.30)岁,虚弱患病率为18.6%(1 936/10 424),在2014年完成4次随访后,虚弱患病率增加至27.8%(709/2 55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地区的老年人患虚弱的可能性低(OR = 0.60,95%CI = 0.50~0.71),未发现居住地降雨量与老年人虚弱前期状态的发生有关。  结论  居住地降雨量是老年人虚弱的保护因素,可针对不同地区的降雨量为老年人制定适应性策略。
黑龙江省2018年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及其疾病负担分析
高飞, 张剑峰, 李敬晶, 王佳玉, 张歆, 刘忠卫
2023, 39(4): 505-508.   doi: 10.11847/zgggws1138765
摘要(71) HTML(25) PDF 563KB(16)
摘要: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2018年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及其疾病负担,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 — 12月黑龙江省社区人群调查、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和相关文献数据构建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估计黑龙江省急性胃肠炎的病例数,并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对急性胃肠炎导致的疾病健康负担进行分析。  结果  黑龙江省2018年急性胃肠炎估计病例数共计133814(95%CI = 105635~169334)例,月患病率为3.54%(95%CI = 3.28%~3.80%),发病率为0.47次/人年;黑龙江省因急性胃肠炎所导致的DALYs共计11320.40(95%CI = 9239.09~13947.73)人年,即0.30(95%CI = 0.25~0.37)人年/千人,其中以<5岁和 ≥ 60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最重,分别为0.53(95%CI = 0.21~0.42)人年/千人和0.68(95%CI = 0.49~0.96)人年/千人。  结论  黑龙江省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较高,< 5岁和 ≥ 60岁人群是急性胃肠炎发病的重点人群,应对其重点监测与防控。
综 述
全球疟疾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刘巧, 刘珏
2023, 39(4): 509-513.   doi: 10.11847/zgggws1139898
摘要(32) HTML(14) PDF 546KB(20)
摘要:
疟疾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认证中国成功消除本土疟疾病例,但中国仍面临境外输入疟疾并在本土造成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充分认识全球疟疾流行情况、疟疾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疟疾,从而评估我国疟疾输入风险,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本文就全球疟疾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中国2017 — 2021年输入性疟疾流行情况、全球疟疾流行情况、疟疾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控制疟疾的措施。
自扩增RNA疫苗研究进展
王烁, 李建民
2023, 39(4): 514-520.   doi: 10.11847/zgggws1140223
摘要(69) HTML(52) PDF 550KB(18)
摘要:
自扩增RNA(self-amplifying RNA, saRNA)疫苗为新一代mRNA疫苗,除含有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序列外,还具有独特的自扩增元件,因此可在体内进行抗原序列的自我扩增。近年来,mRNA疫苗技术正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在传染病和肿瘤等疾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同时基于mRNA疫苗技术衍生出的saRNA疫苗在传染病和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越来越备受关注,现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或对mRNA疫苗的研发应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本文就saRNA疫苗的结构特点、生物学机制、递送原理和材料及在传染病、肿瘤和临床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肺癌筛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玉婷, 万绍平, 杨中华
2023, 39(4): 521-525.   doi: 10.11847/zgggws1140313
摘要(26) HTML(34) PDF 560KB(12)
摘要: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肺癌筛查可提高早期发现肺癌及早期手术干预治愈的机会。目前,中国肺癌筛查参与率较低,肺癌筛查服务未得到充分利用。中国居民的肺癌筛查行为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对国内外肺癌筛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中国各地科学制订、实施肺癌筛查方案提供参考。
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潜在影响研究进展
潘燕彬, 颜建龙, 董少红, 吴伟晴, 罗伟香, 彭粤铭, 林小兰, 黄琼芳
2023, 39(4): 526-530.   doi: 10.11847/zgggws1140359
摘要(39) HTML(10) PDF 515KB(16)
摘要:
微塑料污染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不可避免地通过饮食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的方式暴露于人体。本文概述了微塑料的特性、微塑料在人体中的暴露途径和微塑料对各系统产生的潜在影响,以期为后续微塑料在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公共卫生论坛
国内外症状监测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中的比较及经验借鉴
王晓雯, 邱箫仪, 段丽忠, 周晓芳, 戚艳波, 宋志忠
2023, 39(4): 531-535.   doi: 10.11847/zgggws1140595
摘要(75) HTML(16) PDF 548KB(17)
摘要:
症状监测是实现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国内外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关于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中症状监测的特点和实施情况,归纳国内外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监测项目的设计经验,为开展症状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我国现阶段猴痘疫情防控策略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分析
陈琦, 吴杨, 陈楚鼎, 黄丹钦, 童叶青, 官旭华
2023, 39(4): 536-539.   doi: 10.11847/zgggws1140743
摘要(43) HTML(12) PDF 513KB(7)
摘要:
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说明猴痘疫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罕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虽然目前报告的猴痘病例大多数为男男性行为者,但全人群易感,输入风险大。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SWOT)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借鉴应对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疫情和3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经验,采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猴痘疫情防控策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为猴痘疫情防控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问题及建议
张娜, 毛阿燕, 王丹蕾, 王坤, 邱五七
2023, 39(4): 540-544.   doi: 10.11847/zgggws1141428
摘要(64) HTML(14) PDF 514KB(27)
摘要: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拉开帷幕。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的转变,其考核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此,本文系统地概述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存在的考核评价政策文件更新不及时、评价指标确立缺乏理论基础、考核评价方法中多重问题并存、考核评价指标的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动态评价不足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