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39卷 第3期
2023, 39(3): 273-278.
doi: 10.11847/zgggws1139392
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造成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表明,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感染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但在国家层面我国目前尚未将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多源流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金登提出用以分析公共政策议程的重要理论工具,该理论框架也适用于免疫项目决策过程的分析。本文基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试点地区项目的政策外溢效应及政策倡导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为国家和地区将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最终达到消除宫颈癌的目的提供决策依据。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造成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表明,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感染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但在国家层面我国目前尚未将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多源流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金登提出用以分析公共政策议程的重要理论工具,该理论框架也适用于免疫项目决策过程的分析。本文基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试点地区项目的政策外溢效应及政策倡导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为国家和地区将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最终达到消除宫颈癌的目的提供决策依据。
2023, 39(3): 279-284.
doi: 10.11847/zgggws1140113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女性医护人员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改进HPV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1 — 12月,采用在线问卷调查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45岁女性医护人员的HPV疫苗接种现状、认知水平、保护动机理论(PMT)各维度得分,同时调查HPV疫苗支付意愿的额度范围,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5969份有效问卷,平均年龄为(30.6 ± 6.2)岁。43.4 %调查对象支付意愿为 < 1600元,33.2 %为1601~3200元,23.4 %为3201~5000元。18~26岁、汉族、硕士及以上、未婚/离婚/丧偶、尚无职称、三级医院工作、每月平均收入 > 8 000元、已接种/已预约HPV疫苗的调查对象支付意愿更高。PMT各维度与认知水平得分与HPV疫苗接种现状、支付意愿均存在关联性(P < 0.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PMT感知易感性(β = 0.046)、感知严重性(β = 0.012)、反应效能(β = 0.027)、自我效能(β = 0.155)、认知水平(β = 0.151)和疫苗接种行为(β = 0.154)正向影响着HPV疫苗支付意愿;PMT反应代价对支付意愿则有负向影响(β = – 0.183)。 结论 中国女性医护人员对于HPV疫苗的支付意愿相对较高;HPV疫苗价格、预约/接种的便捷性、疫苗安全性是该人群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3, 39(3): 285-290.
doi: 10.11847/zgggws1139013
摘要:
目的 描述中国男大学生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认知现状,探讨其对HPV疫苗推广意愿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2月21日 — 4月30日,便利选取3 570名在读本科男大学生,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健康与性行为问卷、HPV相关知识及态度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3 570名研究对象中,有3 213人愿意鼓励周围的人接种HPV疫苗。赞成疫苗可有效预防疾病(OR = 2.011,P < 0.001)、自费接种过二类疫苗(OR = 1.652,P < 0.001)、接受过性教育或性知识(OR = 1.619,P < 0.001)、接受婚前性行为(OR = 1.366,P = 0.012)、高HPV知识掌握水平(OR = 1.498,P = 0.002)、感知益处(OR = 3.225,P < 0.005)为男大学生向其他人推广HPV疫苗的促进因素。 结论 相关部门可针对男大学生对健康与性行为的认知及态度、对HPV的认知及态度进行干预,以提高男大学生对HPV疫苗的推广意愿,进而提高我国HPV疫苗的接种率。
2023, 39(3): 291-294.
doi: 10.11847/zgggws1139851
摘要:
接种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可预防HPV感染和HPV相关癌症。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2剂次HPV疫苗接种方案,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接种单剂次HPV疫苗具有潜在的保护效果。鉴于宫颈癌的巨大全球疾病负担及因HPV疫苗供应紧张而造成国家或地区间的供应日益严重不平等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免疫策略咨询专家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SAGE)在2022年4月相关会议上表明,单剂次HPV疫苗与2剂次或3剂次疫苗接种方案的保护作用相当。本文就HPV疫苗接种现状和单剂次HPV疫苗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实施单剂HPV疫苗接种策略的机遇和挑战。
接种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可预防HPV感染和HPV相关癌症。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2剂次HPV疫苗接种方案,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接种单剂次HPV疫苗具有潜在的保护效果。鉴于宫颈癌的巨大全球疾病负担及因HPV疫苗供应紧张而造成国家或地区间的供应日益严重不平等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免疫策略咨询专家组(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SAGE)在2022年4月相关会议上表明,单剂次HPV疫苗与2剂次或3剂次疫苗接种方案的保护作用相当。本文就HPV疫苗接种现状和单剂次HPV疫苗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实施单剂HPV疫苗接种策略的机遇和挑战。
2023, 39(3): 295-299.
doi: 10.11847/zgggws1139192
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其严重危害全球女性的生命健康。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感染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展了HPV疫苗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并着重评价接种HPV疫苗的成本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HPV疫苗接种现状及经济学评价研究作一概述,同时阐述数学模型在HPV疫苗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为我国HPV疫苗接种策略的制定和消除宫颈癌提供科学依据。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其严重危害全球女性的生命健康。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感染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展了HPV疫苗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并着重评价接种HPV疫苗的成本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HPV疫苗接种现状及经济学评价研究作一概述,同时阐述数学模型在HPV疫苗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为我国HPV疫苗接种策略的制定和消除宫颈癌提供科学依据。
2023, 39(3): 300-305.
doi: 10.11847/zgggws1139296
摘要:
目的 探讨母亲围生期不同时点抑郁状况与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 方法 基于2012年在上海建立的闵行出生队列,本研究纳入653对母子对。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母亲孕中期、孕晚期、产后6个月和产后12个月时的抑郁状况,采用儿童行为量表评估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运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母亲抑郁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 结果 母亲孕中期、孕晚期、产后6个月和产后12个月可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9.71 %(121/614)、10.45 %(56/536)、8.65 %(45/520)和4.65 %(23/495)。调整协变量后,4个时点母亲抑郁均可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其中孕中期和产后12个月母亲抑郁效应更强。孕中期母亲抑郁与儿童情感反应、躯体主诉、攻击行为和内向性行为异常风险增加有关,RR(95 % CI)分别为2.01(1.04~3.89)、2.29(1.20~4.34)、1.97(1.11~3.50)和1.67(1.09~2.55);产后12个月母亲抑郁与儿童焦虑/抑郁、注意问题、退缩、攻击行为、内向性行为和外向性行为异常风险增加有关,RR(95 % CI)分别为3.27(1.36~7.89)、2.76(1.19~6.40)、2.77(1.30~5.90)、2.65(1.24~5.66)、2.64(1.48~4.71)和2.76(1.42~5.34)。母亲仅在孕期发生抑郁或仅在产后发生抑郁的结果与主分析中孕期抑郁和产后抑郁的结果类似。 结论 围生期不同时点母亲抑郁与4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其中母亲孕中期和产后12个月抑郁与儿童行为异常的关联更强,且母亲孕期抑郁和产后抑郁在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的负面影响中均可发挥独立效应。
2023, 39(3): 306-311.
doi: 10.11847/zgggws1138312
摘要:
目的 探讨妇女连续两次妊娠间孕前体重变化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的关系。 方法 基于广东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收集2015 — 2020年具有两次分娩记录的6 589名孕妇及其分娩婴儿的资料,将生育间体质指数(BMI)变化分为4组(< – 1、 – 1~、1~、 ≥ 3),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次妊娠间孕前BMI变化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6 589名孕产妇及其子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5.6 %、4.7 %、2.4 %、11.4 %和5.4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BMI变化 − 1~的参照组,BMI变化1~组发生巨大儿风险增加66 %(OR = 1.66,95 % CI = 1.13~2.24),BMI变化 ≥ 3组发生巨大儿、大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增加131 %(OR = 2.31,95 % CI = 1.42~3.70)、87 %(OR = 1.87,95 % CI = 1.33~2.60)。BMI每增加1,小于胎龄儿风险降低7 %(OR = 0.93,95 % CI = 0.89~0.97)。各组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两次妊娠间体重的增长与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相关。应加强对妇女妊娠期及分娩后的体重管理,以降低二胎巨大儿、大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
2023, 39(3): 312-315.
doi: 10.11847/zgggws1139263
摘要:
目的 分析安徽省未婚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首次性行为年龄的关联。 方法 于2019年4月 — 2021年6月,在安徽省16个地区妇幼保健机构选取28899名参加婚前检查的未婚女性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得初潮年龄和首次性行为年龄等相关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首次性行为年龄的关联。 结果 安徽省未婚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提前( ≤ 12岁)和推迟( ≥ 15岁)的检出率分别为37.2 %和14.0 %。首次性行为年龄 ≤ 14(过早性行为)、15~17、18~20、 ≥ 21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2 %、4.5 %、26.8 %和68.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与月经初潮年龄正常女性相比,初潮年龄提前组发生过早性行为(OR = 2.721,95 % CI = 1.626~4.533)、15~17岁性行为(OR = 1.645,95 % CI = 1.456~1.860)和18~20岁性行为(OR = 1.155,95 % CI = 1.088~1.227)的风险增加;初潮年龄推迟组发生过早性行为(OR = 0.230,95 % CI = 0.054~0.979),15~17岁性行为(OR = 0.573,95 % CI = 0.465~0.707)和18~20岁性行为(OR = 0.812,95 % CI = 0.745~0.885)的风险降低。 结论 安徽省女性初潮年龄与婚前首次性行为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联。
2023, 39(3): 316-323.
doi: 10.11847/zgggws1138798
摘要:
血管衰老是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女性在绝经后血管功能出现急剧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运动是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有效方式,深入探讨运动对绝经后女性血管健康的影响,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硬化两方面阐述女性在绝经后的血管老化特征,总结分析运动对绝经后女性血管健康的干预效果与相关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系统探讨女性绝经后的血管健康变化和运动调控作用。
血管衰老是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女性在绝经后血管功能出现急剧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运动是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有效方式,深入探讨运动对绝经后女性血管健康的影响,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硬化两方面阐述女性在绝经后的血管老化特征,总结分析运动对绝经后女性血管健康的干预效果与相关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系统探讨女性绝经后的血管健康变化和运动调控作用。
2023, 39(3): 324-329.
doi: 10.11847/zgggws1138751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北方地区居民高危饮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开展高危饮酒人群的精神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0年10月采用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PPS)在北京市、黑龙江哈尔滨市和新疆克拉玛依市3个北方地区抽取6087名 ≥ 16岁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5972名中国北方地区居民中,饮酒者1886人,饮酒率为31.58 %;高危饮酒者785人,高危饮酒率为13.14 %;高危饮酒者占饮酒者比例为41.6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1~50岁、居住在哈尔滨市或克拉玛依市、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或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 ≥ 1500元、抑郁症状阳性、焦虑症状阳性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是中国北方地区居民高危饮酒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心理健康得分较高是中国北方地区居民高危饮酒的保护因素。 结论 中国北方地区居民的高危饮酒率较高,性别、年龄、地区、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心理健康得分、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北方地区居民高危饮酒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3, 39(3): 330-334.
doi: 10.11847/zgggws114065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压在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生风险间的中介效应,为CV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1年6 — 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抽取15600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通过山东省心脑血管疾病和死因监测系统随访到13688名常住居民截至2021年10月11日的CVD结局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与CVD发生风险的关系,拟合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BMI与CVD发生风险之间的剂量 – 反应关系,并采用依次检验法分析血压在BMI与CVD发生风险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山东省有效调查的15350名常住居民中,利用居民身份证号码共匹配到13688名居民截至2021年10月11日的CVD结局信息,随访率为89.17 %,共随访133733.79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0.25年;剔除51名主要研究数据缺失者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病史254例和有脑卒中病史115例后,对最终纳入13268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截至随访观察终点时发生CVD结局事件者492例,发病密度为367.90/10万人年;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居民发生CVD结局事件者分别为22、173、183和114例,发病密度分别为380.08/10万人年、285.84/10万人年、410.42/10万人年和499.25/10万人年。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收入、居住地、地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身体活动不足、是否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血脂异常、每日盐摄入量和每日油摄入量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组居民发生CVD结局事件的风险为正常体重组居民的1.253倍(HR = 1.253,95 % CI = 1.014~1.548);剂量 – 反应关系分析显示BMI与CVD发生风险呈“J”形关系(χ2总趋势 = 29.87,P总趋势 = 0.004;χ2非线性 = 7.08,P非线性 = 0.069);中介效应分析显示,BMI与CVD发生风险的直接效应为0.038(Z = 11.644,P < 0.001),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是否高血压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22(Z = 12.354,P < 0.001)、0.041(Z = 10.859,P < 0.001)和0.133(Z = 11.506,P < 0.001),其中介作用百分比分别为36.67 %、51.90 %和77.78 %。 结论 血压在BMI与CVD发生风险间的关联中具有较强的中介效应,应重点关注超重或肥胖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2023, 39(3): 335-338.
doi: 10.11847/zgggws1138229
摘要:
目的 探讨KIR2DL4基因rs649216位点及其配体HLA-G基因rs106332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易感性和慢性化的关联性,为HCV感染预防筛查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1年10月 — 2015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宜兴市强制戒毒所收治的1121例吸毒者及江苏省9家医院的733例肾透析者共1 854例18~80岁未接受过抗HCV治疗(包括干扰素和直接抗病毒药物)且随访 ≥ 6个月的HCV感染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CV抗体检测,将抗 – HCV和HCV RNA均为阴性的1341例作为阴性组、抗 – HCV阳性且HCV RNA阴性的301例作为自限清除组、抗 – HCV和HCV RNA均为阳性的212例作为持续感染组,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基因分型,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IR2DL4基因rs649216位点及其配体HLA-G基因rs106332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V易感性和慢性化的关系。 结果 阴性组KIR2DL4 rs649216位点CC、CT和TT型基因型携带者分别占69.15 %、28.15 %和2.69 %,自限清除组分别占73.90 %、23.05 %和3.05 %,持续感染组分别占62.25 %、33.82 %和3.92 %;阴性组HLA-G rs1063320位点GG、GC和CC型基因型携带者分别占32.89 %、51.25 %和15.86 %,自限清除组分别占34.29 %、45.36 %和20.36 %,持续感染组分别占33.15 %、47.28 %和19.57 %。在校正了性别、年龄、谷丙转氨酶(ALT)值是否异常、谷草转氨酶(AST)值是否异常和感染途径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KIR2DL4 rs649216位点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KIR2DL4 rs649216位点CT/TT基因型的个体HCV慢性化风险更高(共显性模型:OR = 1.682,95 % CI = 1.109~2.551,P = 0.014;显性模型:OR = 1.671,95 % CI = 1.121~2.493,P = 0.012);与携带KIR2DL4 rs649216位点C等位基因的个体相比,携带KIR2DL4 rs649216位点T等位基因的个体HCV慢性化风险更高(相加模型:OR = 1.508,95 % CI = 1.070~2.125,P = 0.019);与携带HLA-G rs1063320位点GG + G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HLA-G rs1063320位点CC基因型的个体感染HCV风险更高(隐性模型:OR = 1.361,95 % CI = 1.018~1.819,P = 0.037)。 结论 KIR2DL4基因rs649216位点与HCV慢性化有关,其配体HLA-G rs106332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V易感性有关。
2023, 39(3): 339-342.
doi: 10.11847/zgggws1138641
摘要:
目的 了解饮酒与利钠肽轴关键蛋白酶corin的关系,为探讨饮酒是否通过影响利钠肽轴功能参与心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0年5 — 8月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招募3061名 ≥ 3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定和实验室检测,并采用中位数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在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分析饮酒与血清corin水平的关联性。 结果 不饮酒组、少量饮酒组、中度饮酒组、重度饮酒组男性和女性居民血清corin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238.10和1514.58、 2220.93和1477.28、2070.50和1707.43、1966.49和1490.48 pg/mL,中度饮酒组和重度饮酒组男性居民血清corin中位数水平均低于不饮酒组男性居民(均P < 0.01),轻度饮酒组男性居民与不饮酒组男性居民血清corin中位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饮酒组、中度饮酒组和重度饮酒组女性居民与不饮酒组女性居民血清corin中位数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调整了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和盐食用偏好后,中位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饮酒组男性居民血清corin水平较不饮酒组男性居民低215.26 pg/mL(β = − 215.26,P = 0.002)。 结论 男性居民饮酒与血清利钠肽轴关键蛋白酶cori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饮酒可能影响利钠肽轴功能进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
2023, 39(3): 343-347.
doi: 10.11847/zgggws1138700
摘要:
目的 了解山西省居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恢复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建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2月 — 2021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西省抽取11个市70个样本县共2275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山西省最终纳入分析的1991名居民中,表示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会恢复购买行为者1045人(52.5 %),会恢复购买行为者946人(47.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 > 5000元、患慢性病、一般关注食品安全和对企业管理食品安全信任水平为信任的山西省居民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更易恢复购买行为,女性、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等于或高于平均分、认为中国食品整体风险大和对政府管理食品安全信任水平为信任的山西省居民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不易恢复购买行为。 结论 山西省居民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恢复购买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对中国食品整体风险评价、食品安全关注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政府管理食品安全信任水平是该地区居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恢复购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3, 39(3): 348-352.
doi: 10.11847/zgggws1138304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老年人血脂水平与轻度认知障碍(MCI)发生的关系,为采取MCI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以社区为基础1 : 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6年3月在天津市王顶堤街道辖区内随机选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体检时诊断为MCI的210例 ≥ 65岁老年人作为病例组,按病例组同性别、年龄( ± 1岁)匹配210名认知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 V》(DSM-V)用于诊断MCI,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血脂水平与MCI发生的关系。 结果 天津市病例组MCI社区老年人和对照组认知正常社区老年人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HDL-C水平分别为186.50(160.75,215.00)mg/dL和195.50(168.00,217.25)mg/dL、101.00(77.75,121.00)mg/dL和100.00(79.75,123.00)mg/dL、58.50(46.75,71.25)mg/dL和58.00(47.00,70.00)mg/dL、1.71(1.30,2.35)和1.66(1.31,2.26),2组老年人TC、LDL-C、HDL-C、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调整了文化程度及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市TC为200 ~ 240 mg/dL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风险为 < 200 mg/dL社区老年人的0.52倍(OR = 0.52,95 % CI = 0.27 ~ 0.99),HDL-C为 > 40 mg/dL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风险为 ≤ 40 mg/dL社区老年人的0.30倍(OR = 0.30,95 % CI = 0.14 ~ 0.67),LDL-C为100 ~ 130 mg/dL、130 ~ 160 mg/dL和 > 160 mg/dL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风险分别为 < 100 mg/dL社区老年人的2.37倍(OR = 2.37,95 % CI = 1.21 ~ 4.65)、3.22倍(OR = 3.22,95 % CI = 1.09 ~ 9.49)和9.33倍(OR = 9.33,95 % CI = 1.59 ~ 54.61),LDL-C/HDL-C为 > 2.30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风险为 < 1.31社区老年人的0.37倍(OR = 0.37,95 % CI = 0.16 ~ 0.88)。 结论 高水平的LDL-C为天津市社区老年人M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水平的HDL-C和LDL-C/HDL-C比值及中等水平的TC则为天津市社区老年人MCI发生的保护因素。
2023, 39(3): 353-356.
doi: 10.11847/zgggws1138847
摘要:
目的 筛选分析夜间光暴露小鼠肝脏中差异表达蛋白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夜间光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夜间光暴露组光照/黑暗周期为24 h/0 h,对照组为12 h/12 h,连续10 d。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技术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 结果 共鉴定383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215种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168种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胞质部分,分子功能以蛋白结合为主,主要参与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代谢过程,作用途径涉及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3(MT-CO3)、粒体Fo复合体亚基F2(ATP5J2)、E3泛素连接酶(ITCH)、核因子κB p65亚基(NF-κB p65)、核因子κB激酶抑制剂β亚基(IKBKB)等蛋白分子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结论 根据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分析,夜间光暴露可能有致肥胖、癌症的危险。
2023, 39(3): 357-364.
doi: 10.11847/zgggws1139039
摘要:
目的 构建数字化环境下区域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帮助决策者科学合理地引导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数字化环境下区域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征询15名卫生应急领域相关专家的意见后采用界值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比例分配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 结果 2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均达到100 %,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23和0.840,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41和0.303(均P < 0.05),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经过2轮专家咨询后建立了数字化环境下区域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172个;一级指标中“应急保障”的权重最高(0.1961),二级指标中“培训”的权重最高(0.5903),三级指标中“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否能够及时将处置和救援相关情况报本级政府和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权重最高(1.0000)。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数字化环境下区域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层次分明、权重合理、契合时代需求,可应用于数字化环境下区域卫生应急能力的评估管理与决策。
2023, 39(3): 365-369.
doi: 10.11847/zgggws1138754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其对抑郁症状影响,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降低抑郁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中6302名 ≥ 60岁老年人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结果 6302名 ≥ 60岁中国老年人中,使用互联网者789人,互联网使用比例为12.52 %;抑郁症状阳性537例,检出率为8.52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类型、是否有医疗保险、是否领取养老保险、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锻炼、是否患慢性病、生活自理程度、与子女联系频率、与子女关系和自评健康状况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中国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阳性的风险为不使用互联网中国老年人的0.444倍(OR = 0.444, 95 % CI = 0.268~0.735)。 结论 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较低,使用互联网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抑郁患病风险。
2023, 39(3): 370-374.
doi: 10.11847/zgggws1139802
摘要:
目的 编制高血压患者主动健康行为量表,评价其信效度。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专题小组讨论、现场预调查等方法形成高血压患者主动健康行为初始量表;于2021年10 — 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四川省内江市、湖北省潜江市、湖南省长沙县的18个乡镇共抽取840例高血压患者(预调查120例,正式调查720例),对其主动健康行为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离散程度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分析法和克朗巴赫系数初筛量表条目;利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正式调查中有效数据随机分为2部分,一部分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筛选条目和构建因素模型,另一部分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量表效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评价量表信度,采用卡方值/自由度(χ2/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比较拟合指数(CFI)等拟合指数和内在相关性检验评价量表效度。 结果 84例患者有效参与预调查,平均年龄(67.54 ± 10.26)岁,525例患者有效参与正式调查,平均年龄(67.42 ± 8.99)岁。高血压患者主动健康行为量表包括健康责任、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劳动与情绪管理和疾病管理5个维度共30个条目,可解释总变异的73.72 %。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 = 2.279,NFI = 0.866,CFI = 0.919,IFI = 0.920,TLI = 0.909,RMSEA = 0.052)。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8,各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724 ~ 0.975,信度良好。 结论 高血压患者主动健康行为量表包括健康责任、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劳动与情绪管理和疾病管理维度,信效度良好,可用来测量我国高血压患者主动健康行为。
2023, 39(3): 375-378.
doi: 10.11847/zgggws1137624
摘要:
目的 分析失能贫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照护状况。 方法 使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在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建档立卡 ≥ 60岁贫困老年人进行核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核查1 149.55万 ≥ 60岁贫困老年人,对贫困老年人的失能和照护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数据显示,中国贫困老年人失能率为6.50 %,男性失能率为5.97 %,女性为7.03 %;60~69岁、70~79岁、80~89岁、90~99岁、 ≥ 100岁贫困老年人失能率分别为4.08 %、6.20 %、11.78 %、21.88 %、30.57 %;失能贫困老年人独居比例为18.70 %,70.90 %的失能贫困老年人选择居家照护。 结论 贫困老年人失能率随着年龄增高不断升高;我国失能贫困老年人独居比例较高,长期照护负担较重;失能贫困老年人选择居家照护为主,居家社区照护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应增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
2023, 39(3): 379-383.
doi: 10.11847/zgggws1139461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和梅毒感染现状,探索云南省MSM人群CT、NG和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性传播感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1 — 12月,通过滚雪球抽样在云南省14个州(市)招募男男性行为者,共招募1298名MSM。采集尿液、咽拭子和直肠拭子以及血液标本进行CT/NG核酸扩增检测和梅毒检测。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NG和梅毒感染影响因素。 结果 1298名MSM调查者中,CT、NG、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9.9 %、3.1 %、3.2 %。直肠拭子CT的阳性率最高(6.0 %,61/1023),咽拭子NG的阳性率最高(1.8 %,22/11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滇中地区(OR = 4.217,95 % CI = 1.611~11.04)和滇西北地区(OR = 3.521,95 % CI = 1.357~9.13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 = 2.333,95 % CI = 1.427~3.813)的MSM感染CT的风险更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 = 2.935,95 % CI =1.265~6.812)、通过互联网/交友软件寻找性伴(OR = 2.64,95 % CI = 1.019~6.836)的MSM感染NG的风险更高,最近1年有性病史(OR = 43.983,95 % CI = 19.31~100.182)的MSM感染梅毒的风险更高。 结论 云南省MSM人群CT、NG和梅毒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MSM人群的综合干预,建议对存在高危性行为的MSM进行CT、NG和梅毒筛查。
2023, 39(3): 384-388.
doi: 10.11847/zgggws1139205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徐州市农村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完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7 — 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徐州市5个市(县)抽取950名 ≥ 60周岁农村老年人进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问卷调查,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农村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徐州市最终纳入分析的925名农村老年人中,有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者599人,意愿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比例为64.8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看望频率为每月1次、了解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存在互助养老保障政策制度偏好、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前景看法为可以尝试和很有前途的徐州市农村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意愿较高,与伴偶同居、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前景看法为不看好、子女看望频率为每周1次和几乎每天的徐州市农村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意愿较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徐州市农村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影响因素以家庭环境因素中的子女看望频率、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居住情况在重要性排名中最靠前,保障因素中的是否存在互助养老保障政策制度偏好排名次之,最后为认知层面的是否了解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以及对其的前景看法。 结论 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意愿较高,独居、子女看望频率低和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制度及前景认同的老年人更愿意参与互助养老。
2023, 39(3): 389-393.
doi: 10.11847/zgggws1140589
摘要:
目的 通过制备新冠病毒N蛋白纳米抗体,将其应用于新冠病毒N蛋白抗原检测。 方法 将新冠病毒N蛋白免疫羊驼,构建N蛋白纳米抗体基因文库,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淘筛对新冠病毒N蛋白具有亲和力的纳米抗体,将纳米抗体基因克隆到酵母载体,挑取阳性克隆菌株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分泌蛋白,透析脱盐和浓缩后,采用ELISA法筛选对新冠病毒N蛋白高亲和性纳米抗体,交叉配对筛选出1对纳米抗体制备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滴加N蛋白溶液到样品孔观察检测线和质控线。 结果 共筛选出46株不同序列的纳米抗体,优选其中6株表达、纯化和浓缩得到纳米抗体,抗体浓度 > 1.0 mg/mL。ELISA筛选结果显示,6株纳米抗体均对N蛋白有高亲和力,抗体配对实验筛选到1对抗体可以夹心法检测新冠病毒N蛋白,组装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对新冠病毒N蛋白抗原检测可见明显检测线和质控线条带,检测限 ≥ 10 μg/mL。 结论 制备的纳米抗体可以用于胶体金纳米抗体免疫层析检测卡,实现对新冠病毒N蛋白的检测。
2023, 39(3): 394-399.
doi: 10.11847/zgggws1138613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重大致残致死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对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及其导致的功能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老年人群主动健康成功落地的关键。早诊对于延缓或者推迟AD病程非常关键,将直接服务于“健康老龄化”的战略需求。本文针对当前在AD预警或早期诊断方面相关前言技术进行回顾,通过综述体液标记物、血液标记物、认知标记物和数字标记物检测等早期诊断技术发展历程和前沿文献资料,为准确识别高风险人群、精准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研究思路,为老年高致残疾病的早期诊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重大致残致死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对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及其导致的功能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老年人群主动健康成功落地的关键。早诊对于延缓或者推迟AD病程非常关键,将直接服务于“健康老龄化”的战略需求。本文针对当前在AD预警或早期诊断方面相关前言技术进行回顾,通过综述体液标记物、血液标记物、认知标记物和数字标记物检测等早期诊断技术发展历程和前沿文献资料,为准确识别高风险人群、精准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研究思路,为老年高致残疾病的早期诊断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023, 39(3): 400-404.
doi: 10.11847/zgggws1139677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是因长期吸入有害颗粒引起的肺功能和肺结构的改变。香烟烟雾(cigarette smoke, CS)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引起的炎症、细胞应激和组织破坏在COPD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为一种具有功能活性的纳米级膜结合囊泡,近年来因其在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在吸烟所致COP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对EVs在CS所致COP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国内外研究作一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是因长期吸入有害颗粒引起的肺功能和肺结构的改变。香烟烟雾(cigarette smoke, CS)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引起的炎症、细胞应激和组织破坏在COPD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为一种具有功能活性的纳米级膜结合囊泡,近年来因其在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在吸烟所致COP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对EVs在CS所致COP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国内外研究作一概述。
2023, 39(3): 405-408.
doi: 10.11847/zgggws1138625
摘要:
伴随着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医学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同时与人群相关的健康调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问题,如何处理好人群健康调查中的医学伦理问题是人群健康调查现场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阐述医学伦理学4个基本原则(有益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与人群健康调查问卷的呈现、被调查者的招募、询问的过程3个方面概述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在人群健康调查现场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促进医学伦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通和创新发展。
伴随着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医学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同时与人群相关的健康调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问题,如何处理好人群健康调查中的医学伦理问题是人群健康调查现场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阐述医学伦理学4个基本原则(有益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与人群健康调查问卷的呈现、被调查者的招募、询问的过程3个方面概述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在人群健康调查现场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促进医学伦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通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