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39卷  第5期

封面
2023年第39卷第5期 封面
2023, 39(5).
摘要:
目录
2023年第39卷第5期 中英文目次
2023, 39(5): 1-1.
摘要:
专题报道 —— 关注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现状及建议
张悦, 李志新
2023, 39(5): 545-549. doi: 10.11847/zgggws1140251
摘要(229) HTML (74) PDF 543KB(65)
摘要:
儿童早期发展不但对人一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成就、社会融入及成年期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并已证明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扶贫战略之一,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多个目标的重要措施。我国0~4岁乡村儿童约有2 800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在健康、营养及早期学习机会等养育照护的多方面与城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当今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的关键时间节点,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地区的代际传播,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就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现状、养育照护状况及支撑环境作一概述,并对促进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中国2016 — 2017年6~17岁儿童主要食物摄入状况及评价
琚腊红, 赵丽云, 房红芸, 郭齐雅, 朴玮, 许晓丽, 李淑娟, 成雪, 蔡姝雅, 于冬梅
2023, 39(5): 550-555. doi: 10.11847/zgggws1139959
摘要(518) HTML (67) PDF 548KB(95)
摘要:
  目的  分析和评价2016 — 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主要食物摄入状况,为科学引导我国6~17岁儿童合理选择食物提供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 — 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6~17岁儿童纳入膳食调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16 042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食物摄入信息,按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食物分类划分为粮谷类、薯类、全谷物和杂豆、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坚果、大豆类等,计算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依据中国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将主要食物平均每人日摄入量占膳食宝塔推荐量的百分比按<60%、60%~、80%~、>100%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6~17岁儿童粮谷类、薯类、全谷物和杂豆、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坚果、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和大豆类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36.20 ± 118.45)、(33.32 ± 51.86)、(12.12 ± 24.67)、(164.03 ± 127.08)、(47.85 ± 75.76)、(2.16 ± 8.68)、(103.39 ± 78.99)、(15.45 ± 32.45)、(33.25 ± 32.51)、(72.83 ± 113.66)和(9.29 ± 18.41) g 。粮谷类和畜禽肉的日均摄入量过高,超出中国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的比例分别为58.43%和76.06%,全谷物和杂豆、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坚果、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和大豆类的日均摄入量较低,低于推荐量60%的比例分别为80.55%、76.21%、85.21%、88.99%、79.67%、86.93%和70.81%。除坚果外,其他食物的日均摄入量在年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粮谷类、全谷物和杂豆、新鲜水果、畜禽肉类、蛋类和坚果的日均摄入量在性别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主要食物的日均摄入量在城乡和不同地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我国6~17岁大部分儿童粮谷类和畜禽肉摄入充足,甚至过多;全谷物和杂豆、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鱼虾类、奶类及其制品、坚果和大豆类摄入不足;6~17岁儿童主要食物摄入量有明显的城乡和地域差异。
中国1990年与2019年新生儿疾病负担比较
王红心, 樊文龙, 杨晓雨, 陈东宇, 黄巧, 潘素跃, 王朴, 胡敏, 何玉清
2023, 39(5): 556-561. doi: 10.11847/zgggws1138820
摘要(201) HTML (31) PDF 524KB(27)
摘要:
  目的  比较中国1990年与2019年新生儿疾病的疾病负担,为新生儿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中1990年和2019年中国新生儿疾病负担的相关数据,采用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标化YLLs率、伤残损失健康寿命年(YLDs)、标化YLDs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和标化DALYs率和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等指标分析中国1990年与2019年新生儿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19年与1990年比较,中国新生儿疾病的患病数和标化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EAPC分别为2.83%(95%UI = 2.59%~3.07%)和2.52%(95%UI = 2.33%~2.72%);而死亡数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EAPC分别为 – 6.40%(95%UI = – 6.64%~– 6.16%)和 – 5.10%(95%UI = – 5.59%~– 4.62%);YLDs和标化YLDs率上升,EAPC分别为4.05%(95%UI = 3.88%~4.21%)和3.86%(95%UI = 3.68%~4.04%);而YLLs、标化YLLs率、DALYs和标化DALYs率下降,EAPC分别为 – 6.40%(95%UI = – 6.16%~ – 6.64%)、– 5.11%(95%UI = – 4.62%~– 5.59%)、– 4.75%(95%UI = – 4.48%~– 5.02%)和 – 4.09%(95%UI = – 3.74%~– 4.45%)。2019年中国新生儿疾病标化患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YLLs率和标化DALYs率最高的均为新生儿早产,标化YLDs率最高的为新生儿脓毒症及其他新生儿感染。  结论  2019年与1990年比较,中国新生儿疾病的患病率和YLDs率上升,新生儿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落实新生儿保健的相关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疾病负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何佳, 杜威, 曾如双, 宫焱熹, 韩党, 杜群, 戚焱, 李毓, 文静
2023, 39(5): 562-567. doi: 10.11847/zgggws1140116
摘要(259) HTML (51) PDF 553KB(24)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遭受不同类型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防控校园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8 — 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随机选取7所城区和5所农村学校共3010名中小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通过χ2检验、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遭受欺凌报告率为19.0%;欺凌报告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言语欺凌(17.8%)、情感忽视(5.1%)和躯体欺凌(3.9%)。男生、非住校生、睡眠时间>8 h者、有曾被家长打骂过者、小学生、打架 ≥ 2次者遭受欺凌和3种不同类型的欺凌报告率均较高(均P < 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男生、曾被家长打骂是遭受欺凌(OR男生 = 1.253,OR曾被家长打骂 = 2.096)、言语欺凌(OR男生 = 1.339,OR曾被家长打骂 = 2.209)和躯体欺凌(OR男生 = 1.964,OR曾被家长打骂 = 3.742)的共同危险因素;打架(OR1次 = 3.184,OR ≥ 2次 = 5.730)、饮酒(OR = 1.964)、运动时间减少(OR经常 = 1.604)均是遭受欺凌的危险因素;其中,打架是遭受言语欺凌(OR1次 = 3.770,OR ≥ 2次 = 6.974)和情感忽视(OR1次 = 3.767,OR ≥ 2次 = 6.338)的共同危险因素;运动时间减少(OR经常 = 1.593)是遭受言语欺凌的危险因素,曾被家长打骂(OR = 3.173)是遭受情感忽视的危险因素。将遭受欺凌中有统计学意义且OR值降序排列前4的因素纳入累积效应分析,危险因素增加至 ≥ 3个时遭受欺凌的可能性是没有危险因素时的8.839倍(P < 0.05)。  结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遭受欺凌报告率较高,其中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有打架行为、被家长打骂经历、运动时间减少以及男生群体应作为遭受校园欺凌的重点关注对象。
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张涛, 闫晋博, 汤恒, 龚胜生
2023, 39(5): 568-576. doi: 10.11847/zgggws1137654
摘要(203) HTML (129) PDF 5121KB(44)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湖北省疾控中心2009 — 2019年的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疫情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ARIMA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疫情持续加重,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6.2%。湖北省中东部,尤其是以洪山区为中心的武汉市及其周边县区是青少年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疫情在全省逐渐蔓延。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是稳定的疫情高值集聚区。疫情重心的分布迁移特征反映了疫情“向东向南”的发展规律。自然人文环境综合影响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强度和空间差异。路网密度、人口密度、学校数、医疗卫生机构数、城镇化率、海拔、人均GDP的影响强度依次降低。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疫情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任意两个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时其影响力均呈现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预测2020 — 2023年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将进一步加重,武汉市将持续是全省疫情中心,荆州、孝感、黄冈、襄阳、宜昌、恩施等地疫情加重。  结论  湖北省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呈蔓延趋势,应加强宣教和干预。
幼儿屏幕时间与父母因素关系
胡春梅, 吕晓, 何玲玲
2023, 39(5): 577-580. doi: 10.11847/zgggws1137135
摘要(196) HTML (33) PDF 498KB(34)
摘要:
  目的   了解幼儿屏幕时间与父母因素关系,为减少幼儿屏幕时间、提高屏幕时间达标率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5 — 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2区4所幼儿园共1300名3 ~ 6岁幼儿的父母进行屏幕时间评估、网络成瘾量表及父母溺爱迁就问卷调查,以幼儿屏幕时间每天累计 ≤ 1 h为屏幕时间达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因素与幼儿屏幕时间的关系。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率为90.77%。幼儿屏幕时间达标率为62.3%。不同生源地,父、母学历的幼儿屏幕时间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城市幼儿达标率(68.2%)高于农村(57.1%),父、母亲学历专科及以上幼儿达标率(68.9%、66.2%)高于父、母学历高中及以下者(56.2%、58.9%)。父亲学历高中及以下(OR = 1.744,95%CI = 1.278~2.463),父、母屏幕时间长(OR = 1.229,95%CI = 1.126~1.340;OR = 1.104,95%CI = 1.026~1.187)的幼儿屏幕时间更易不达标。  结论   父母是减少幼儿屏幕时间的关键,社会和学校应呼吁、督促、引导父母采取措施降低幼儿屏幕时间(控制在每天1 h内),提高幼儿屏幕时间达标率。
浙江省2021年中小学生午餐剩饭剩菜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栋, 邹艳, 苏丹婷, 黄李春, 何梦洁, 顾炜, 章荣华
2023, 39(5): 581-585. doi: 10.11847/zgggws1139947
摘要(160) HTML (43) PDF 528KB(26)
摘要:
  目的  分析浙江省中小学生午餐剩饭剩菜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在浙江省11个市共抽取城镇和农村中小学生20986人,采用学生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剩饭剩菜原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剩饭剩菜的影响因素。  结果  浙江省中小学生剩饭剩菜率为58.93%(12368人)。小学生的剩饭剩菜率为56.49%(5880人),剩饭和剩菜频率都以每月有1 ~ 3 d为主,分别占71.67%、45.65%。初中生的剩饭剩菜率为61.34%(6488人),剩饭频率以每月1~3 d为主,占63.67%,剩菜频率以每周1~4 d为主,占49.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 < 15岁、口味偏好(咸淡、油腻)、没上过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食堂盛好的份饭、高频次吃零食是中小学生午餐剩饭剩菜的影响因素(P < 0.001)。  结论  浙江省中小学生在校午餐剩饭剩菜率较高,学校、家庭应针对中小学生剩饭剩菜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干预, < 15岁的消瘦型女生是重点干预对象。
6~18岁双生子BMI遗传度及与青春期关系
郭婷婷, 白云洁, 樊爱平, 范丽丽, 李元成, 陈天娇
2023, 39(5): 586-589. doi: 10.11847/zgggws1140774
摘要(178) HTML (82) PDF 477KB(16)
摘要:
  目的  分析山东省6~18岁双生子BMI的遗传度及青春期影响。  方法  于2021年11月通过山东省3县区453对6~18岁同性别双生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计算BMI遗传度,探究青春期对BMI遗传度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结果  调整性别、年龄后6~18岁儿童青少年BMI的遗传度为0.84(95%CI = 0.80~0.88),青春期前期BMI的遗传度为0.81(95%CI = 0.74~0.86),青春期后期BMI的遗传度为0.88(95%CI = 0.81~0.93);男生和女生青春期前期BMI遗传度分别为0.77(95%CI = 0.67~0.85)和0.85(95%CI = 0.77~0.91),青春期后期分别为0.92(95%CI = 0.82~0.97)和0.86(95%CI = 0.76~0.92)。  结论  遗传因素对青春期前后BMI变异具有重要影响,BMI的遗传度在青春期后期增加,且在男生中更为明显。
吉林省辽源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黄雨萌, 吕建平, 杨硕, 刘冰, 吴晓刚
2023, 39(5): 590-593. doi: 10.11847/zgggws1140646
摘要(141) HTML (43) PDF 475KB(16)
摘要:
  目的  了解吉林省辽源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吉林省辽源市2 230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口腔检查,了解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龋齿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 071份,有效率92.9%。共有1 413名小学生患龋齿,患龋率为68.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城区(OR = 4.511,95%CI = 3 .564~5.711)、低年级(OR4年级 = 1.916,95%CI = 1.496~2.455;OR5年级 = 3.446,95%CI = 2.653~4.478)、超重与肥胖(OR = 1.757,95%CI = 1.434~2.154)、不知道使用含氟牙膏情况(OR = 1.324,95%CI = 1.004~1.746)为辽源市小学生患龋齿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吉林省辽源市小学生患龋率较高,应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以降低该市小学生龋齿患病率。
专题报道 —— 防控慢阻肺,你我携手行
湖北省监测地区 ≥ 40岁居民2014年与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唐雨萌, 张岚, 李茜, 何田静, 潘敬菊, 周梦格, 沈妙言, 祝淑珍
2023, 39(5): 594-599. doi: 10.11847/zgggws1138472
摘要(161) HTML (29) PDF 533KB(22)
摘要:
  目的  比较2014年和2019年湖北省监测地区 ≥ 40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流行病学特征,为COP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别于2014年12月 — 2015年3月和2019年11月 — 2020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应城市、公安县、嘉鱼县和随县4个监测地区各抽取2400名 ≥ 4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查。  结果  湖北省监测地区2014年和2019年最终纳入分析的2389和2396名 ≥ 40岁居民中,患COPD者分别为213和272例,经复杂加权后COPD患病率分别为12.36%和11.95%;在COPD患者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为轻度者所占比例从2014年的71.83%下降到2019年的52.94%,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为中度者所占比例从2014年的22.07%上升到2019年的3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湖北省不同年份监测地区 ≥ 40岁居民COPD相关因素比较,戒烟率从2014年的18.92%上升到2019年的23.11%(χ2 = 4.164,P = 0.041),职业粉尘和/或有害气体防护率从2014年的18.53%上升到2019年的54.69%(χ2 = 14.321,P < 0.001),家庭取暖煤燃料使用率从2014年的2.43%下降到2019年的0.38%(χ2 = 19.035,P < 0.001),儿童期严重呼吸道感染率从2014年的3.01%下降到2019年的1.30%(χ2 = 15.861,P < 0.001),呼吸困难流行率从2014年的8.14%下降到2019年的3.81%(χ2 = 4.767,P = 0.029)。  结论  2014年和2019年湖北省监测地区 ≥ 40岁居民COPD患病率无明显变化,部分COPD相关因素的流行趋势有明显改善,但仍需持续加强COPD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浙江省 ≥ 40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检出情况及与职业暴露关系
戴若骐, 陈向宇, 钟节鸣, 方乐, 陆凤
2023, 39(5): 600-603. doi: 10.11847/zgggws1139850
摘要(162) HTML (45) PDF 507KB(17)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 ≥ 40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检出情况及与职业暴露之间的关系,为慢阻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 — 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温州市永嘉县、绍兴市嵊州市、衢州市衢江区和丽水市庆元县5个慢阻肺监测点抽取3000名 ≥ 4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肺功能检查,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阻肺检出情况及与职业暴露的关系。  结果  浙江省最终纳入分析的2926名 ≥ 40岁居民中,1004人(34.3%)有职业粉尘接触史,755人(25.8%)有职业有害气体接触史,48人(1.6%)从事过煤炭、采矿、采石、采气作业,53人(1.8%)从事过冶金、铸造、机械加工制造作业,95人(3.2%)从事过水泥、石棉、陶瓷、玻璃、石墨制造作业,119人(4.1%)从事过土木、建筑工程、交通建设作业,108人(3.7%)从事过石油化工、化学产品制造、制药作业,157人(5.4%)从事过木材加工、家具加工、装饰房修作业,100人(3.4%)从事过纺织、造纸、棉絮、皮毛加工作业,63人(2.2%)从事过服装干洗、清洁打扫、厨师、搬运工作业,551人(18.8%)从事过农田生产作业;经肺功能检查共检出慢阻肺患者361例,慢阻肺检出率为12.34%;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和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 ≥ 40岁从事过农田生产作业居民慢阻肺检出风险为未从事过农田生产作业居民的1.38倍(OR = 1.38,95%CI = 1.05~1.79)。  结论  从事过农田生产作业是浙江省 ≥ 40岁居民慢阻肺检出的危险因素。
山东省 ≥ 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
董秋月, 高丛丛, 刘才睿, 张丙银, 郭晓雷, 贾存显, 鹿子龙
2023, 39(5): 604-611. doi: 10.11847/zgggws1139182
摘要(191) HTML (75) PDF 825KB(34)
摘要:
  目的  建立山东省 ≥ 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提高COPD的早诊早治率及降低COPD的疾病负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中山东省4558名 ≥ 40岁人群监测数据,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因素建立COPD患病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拟合效应检验。  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50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患肺结核、父母患慢性支气管炎、感冒时出现喘鸣音、有1次或反复发作的喘息、以前吸烟、现在吸烟、14岁及以前经常接触二手烟和14岁及以前患过肺炎或支气管炎是山东省 ≥ 40人群COPD患病的危险因素,女性、肥胖和做饭时通风是山东省 ≥ 40人群COPD患病的保护因素;以此12个变量建立山东省 ≥ 40岁人群COPD患病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 = 0.766~0.806),C-index指数为0.786,模型拟合χ2值为0.40,P值为0.818,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此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山东省 ≥ 40岁人群COPD患病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在社区人群的COPD初筛中进行推广。
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 ≥ 40岁体检人群血糖异常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一方, 张纹菱, 田凯宁, 张海鑫, 江宇, 李晋磊
2023, 39(5): 612-616. doi: 10.11847/zgggws1140103
摘要(172) HTML (113) PDF 519KB(56)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 ≥ 40岁体检人群血糖异常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7 — 12月在天津、山东、重庆、贵州、新疆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取24家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3749名 ≥ 40岁体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糖检测。  结果  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纳入分析的3743名 ≥ 40岁体检人群中,检出血糖异常者820人,血糖异常检出率为21.91%;男性和女性血糖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19%和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48,P = 0.7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60岁、在婚、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为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体检人群检出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和南方区域为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体检人群检出血糖异常的保护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为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男性体检人群检出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南方区域为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男性体检人群检出血糖异常的保护因素;年龄 ≥ 60岁、在婚、吸烟、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为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女性体检人群检出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南方区域为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女性体检人群检出血糖异常的保护因素。  结论  中国5省(自治区、直辖市) ≥ 40岁体检人群血糖异常检出率较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区域、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是否高血压和体质指数(BMI)是体检人群血糖异常检出的主要影响因素。
云南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庞林鸿, 赵雅静, 朵林, 易春秀, 施艺, 唐铭婧, 刘伟, 方家煜, 付宏晨, 郭子宏
2023, 39(5): 617-621. doi: 10.11847/zgggws1138579
摘要(172) HTML (83) PDF 585KB(41)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MS防控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 — 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省8个县(区)抽取9600名 ≥ 18岁成年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  云南省有效调查的7396名成年居民中,MS患者1210例,MS患病率为16.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35岁、有高血压家族史和体质指数(BMI) ≥ 24.0是云南省成年居民MS患病的危险因素,女性是云南省成年居民MS患病的保护因素;MS不同异常组分聚集模式中,云南省成年居民最常见的代谢异常组合为“中心性肥胖 + 血压异常 + 高甘油三酯(TG)”,为397例,患病率为5.37%。  结论  云南省成年居民MS患病率较高,中老年男性、超重肥胖和有高血压家族史居民为该地区MS防控的重点人群。
浙江省2020年核电站周围三类海产品中有机结合氚和碳-14放射性水平及人群有效剂量评估
任鸿, 曹艺耀, 王鹏, 林峰, 俞顺飞, 邹华, 赖忠俊, 赵栋
2023, 39(5): 622-626. doi: 10.11847/zgggws1138317
摘要(472) HTML (2405) PDF 562KB(264)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2020年核电站周围三类海产品中有机结合氚和碳 – 14放射性水平及人群有效剂量,为日本核废水排放后对浙江省环境和生物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于2020年4 — 10月分别在浙江省秦山核电站和三门核电站周围设立了嘉兴海盐县和台州三门县2个监测点,以舟山定海区作为对照点,采集海鱼、海虾、海贝三类海产品测定有机结合氚和碳 – 14放射性活度浓度并结合浙江省居民的食用量估算人群有机结合氚和碳 – 14年摄入量及其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  结果  嘉兴市海盐县、台州市三门县、舟山市定海区三类海产品中有机结合氚和碳 – 14放射性活度浓度分别为 < MDL~0.24和3.53~12.20、0.29~0.42和11.55~20.34、 < MDL~0.34和8.35~19.59 Bq/kg(鲜重),所致人群有机结合氚和碳 – 14年摄入量分别为4.79和242.19、8.61和397.55、11.56和529.63 Bq,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总值为1.41 × 10 – 4、2.31 × 10 – 4和3.08 × 10 – 4 mSv/年,分别占年剂量约束值的0.06%、0.09%和0.12%。  结论  浙江省2020年核电站周围三类海产品中有机结合氚与碳 – 14放射性活度浓度与舟山地区基本一致,均处于本底水平,所致有机结合氚和碳 – 14年摄入量及年待积有效剂量值较小,人群有效剂量负担轻微。
调查报告与分析
中国居民2008 — 2020年故意伤害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
张梦鸽, 李传苍, 孟晶婧, 屈梦冰, 蔡倩, 范浩浩, 孙亮
2023, 39(5): 627-632. doi: 10.11847/zgggws1139482
摘要(273) HTML (77) PDF 639KB(35)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2008 — 2020年故意伤害死亡趋势并对2021 — 2025年的故意伤害死亡率进行预测,为开展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8 — 2020)》中各死因监测点人口和分性别、年龄段、地区和城乡的故意伤害死亡数据,通过计算故意伤害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死亡状况,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并应用灰色模型预测2021 — 2025年的故意伤害死亡率。  结果  中国居民故意伤害、自杀及后遗症、他杀及后遗症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从2008年的11.10/10万、10.11/10万和1.01/10万下降到2020年的5.76/10万、5.42/10万和0.31/10万(AAPC = – 5.85%、 – 5.62%、 – 10.77%,均P < 0.001);男性和女性居民故意伤害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从2008年的12.77/10万和9.70/10万下降到2020年的6.99/10万和4.58/10万(AAPC = – 5.50%和 – 6.12%,均P < 0.001),其中女性居民2008 — 2018年故意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 = – 7.31%,P < 0.001),而2018 — 2020年故意伤害标化死亡率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 = 0.04%,P = 0.995);1 ~ 4、15 ~ 44、45 ~ 64和 ≥ 65岁居民故意伤害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从2008年的0.02/10万、0.59/10万、0.86/10万和0.77/10万下降到2020年0.01/10万、0.31/10万、0.46/10万和0.39/10万(AAPC = – 6.01%、 – 5.37%、 – 5.42%和 – 6.17%,均P < 0.01);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故意伤害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从2008年的9.08/10万、14.37/10万和10.73/10万下降到2020年的4.77/10万、6.92/10万和5.90/10万(AAPC = – 5.53%、 – 6.07%和 – 5.42%,均P < 0.001);城市和农村居民故意伤害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从2008年的6.69/10万和14.06/10万下降到2020年的4.18/10万和6.67/10万(AAPC = – 4.56%和 – 6.71%,均P < 0.001);灰色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2021、2022、2023、2024和2025年故意伤害死亡率依次为6.07/10万、5.83/10万、5.60/10万、5.38/10万和5.16/10万。  结论  中国居民2008 — 2020年及未来5年故意伤害死亡率均持续下降。
2011 — 2020年贵州省TB/HIV双重感染者流行趋势分析
黄爱菊, 陈慧娟, 李进岚, 何昱颖, 陈璞, 杨婕, 荀梦君, 安露, 周军
2023, 39(5): 633-638. doi: 10.11847/zgggws1138095
摘要(182) HTML (57) PDF 648KB(37)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1 — 2020年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流行情况,为TB/HIV双重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贵州省2011 — 2020年9个市州的TB/HIV双重感染防治资料的登记报告率、双向筛查率、三间分布、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时间动态变化趋势进行趋势 χ2检验分析。  结果   贵州省2011 — 2020年双重感染患者年均登记报告率为0.88/10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P < 0.05)。症状筛查率平均为85.89%(198785/231444),胸片或痰检筛查率平均为70.02%(162052/231444),诊断TB的检出率平均为0.91%(2103/231444),呈逐年下降趋势(P < 0.05);HIV抗体检测率平均为89.89%(360993/401572),HIV阳性检出率平均为0.29%(1039/360993),P < 0.05。2019年双重感染患者达到最多(472例),2011年最低(178例); ≥ 15岁男性占绝大多数;遵义市双重感染患者数最多,其次是黔南州、安顺市,黔西南州最少。TB/HIV双重感染共检出3142例,治疗2820例,治疗率为89.75%;同时抗病毒和抗结核治疗、单纯抗病毒治疗、单纯抗结核治疗的治疗率分别为65.75%(2066/3142)、7.70%(242/3142)、16.29%(512/3142)。  结论  贵州省双重感染筛查工作还需进一步做到系统、规范,双向筛查率有待提高,不断提高治疗依从性与成功治疗率,关注重点人群和地区。
公众抗生素合理使用行为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丹, 韩萌, 段立霞, 林如娇, 钱盼, 张新平, 唐玉清, 刘晨曦
2023, 39(5): 639-644. doi: 10.11847/zgggws1139506
摘要(239) HTML (77) PDF 562KB(43)
摘要:
  目的   定量探究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模式及鉴别不同模式的影响因素,为公众抗生素使用精准管理、精准施策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于2020年11月5 — 19日,对湖北省、河北省、江苏省3省社区481名居民采用线上调查方式(问卷星)开展实证调查,搜集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和社会人口学信息,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鉴别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模式,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探索不同抗生素使用行为模式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有效调查413人,共识别3种公众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模式,即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组(27.12%)、抗生素自我药疗组(27.12%)和抗生素相对合理组(45.76%)。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组与抗生素使用相对合理组相比,公众在技能(OR = 0.663,P = 0.037)、社会影响(OR = 0.475,P = 0.002)、环境资源(OR = 0.643,P = 0.042)、能力信念(OR = 0.589,P = 0.034)、行为意向(OR = 0.504,P = 0.004)维度得分越高,是公众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险因素;越有可能出现抗生素使用相对合理行为模式,家人患有慢性病(OR = 1.895,P = 0.039)抗生素自我药疗组与抗生素使用相对合理组相比,公众在社会影响(OR = 0.565,P = 0.004)、行为强化(OR = 0.486,P = 0.013)、知识(OR = 0.379,P = 0.019)维度得分越高,越有可能出现抗生素使用相对合理的行为模式。  结论   公众存在3种不同抗生素使用行为模式,技能不足、不良社会影响、不充分的资源环境、能力信念不足、强烈的抗生素使用意向以及家人患慢性病是影响公众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危险因素。
青少年晚期大学生体质指数与健康相关体能关系
刘丽霞, 韩延柏, 汪宏莉
2023, 39(5): 645-649. doi: 10.11847/zgggws1138889
摘要(192) HTML (40) PDF 589KB(29)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晚期大学生体质指数(BMI)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关系,为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广西师范大学2017 — 2021年30523名大一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定》数据资料,分析青少年晚期大学生BMI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关联性。  结果  30523名青少年晚期大学生的平均BMI为(20.46 ± 2.89),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2.4%、7.5%、7.6%和2.5%;7 407名男生的平均BMI为(21.51 ± 3.47),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1.8%、9.1%、13.3%和5.8%;23 116名女生的平均BMI为(20.13 ± 2.59),正常体重率、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5.8%、7.0%、5.8%和1.4%。男生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体能指数(PFI)分别为(0.006 ± 2.719)、(– 1.823 ± 2.995)和(– 4.621 ± 3.268),均低于正常体重组PFI的(0.708 ± 2.946)(均P < 0.01);女生超重组和肥胖组的PFI分别为(– 1.677 ± 2.944)和(– 3.787 ± 3.425),均低于正常体重组PFI的(0.177 ± 2.974)(均P < 0.01)。青少年晚期大学生PFI与体质指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当男生BMI为18.0、女生BMI为17.3时,PFI值分别为0.845和0.215,均为最大值。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PFI低分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组的1.82倍(OR = 1.82,95%CI = 1.49 ~ 2.22)、5.20倍(OR = 5.20,95%CI = 4.09~6.61)和16.81倍(OR = 16.81,95%CI = 9.21~ 30.68),女生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PFI低分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组的1.21倍(OR = 1.21,95%CI = 1.07~1.36)、3.10倍(OR = 3.10,95%CI = 2.59~3.70)和8.13倍(OR = 8.13,95%CI = 4.76~13.91)。  结论  维持正常的BMI水平是保证青少年晚期大学生体能的基础;体重不足或体重过重对健康相关体能均具有负面影响,其中超重和肥胖降低体能的危害更为严重。
亚洲5国居民1990 — 2019年特应性皮炎发病 趋势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樊文龙, 陈东宇, 王红心, 杨晓雨, 何玉清
2023, 39(5): 650-655. doi: 10.11847/zgggws1138656
摘要(206) HTML (106) PDF 1032KB(41)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和亚洲4个发达国家居民1990 — 2019年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AD发病率的影响,为我国A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中1990 — 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亚洲5国居民AD发病率相关数据,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描述AD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构建年龄 – 时期 – 队列(APC)模型分析AD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效应及其对发病率的风险。  结果  1990 — 2019年中国居民AD年龄标化发病率逐年递增,EAPC值为0.0212%(95%CI = 0.0077%~0.0347%);而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居民AD年龄标化发病率均逐年递减,EAPC值依次为 − 0.0433%(95%CI = − 0.0655%~− 0.0211%)、 − 0.0206%(95%CI = − 0.0380%~− 0.0032%)、 − 0.0073%(95%CI = − 0.0077% ~− 0.0069%)和− 0.0276%(95%CI = − 0.0452%~− 0.0099%)。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0~4岁和70~94岁居民是亚洲5国AD发病的高危人群;中国居民AD发病风险随时期推移而增加、随出生年份推进而下降,而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4个亚洲发达国家居民AD发病风险则随时期推移而下降、随出生年份推进而上升。  结论  中国居民1990 — 2019年A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较亚洲其他发达国家AD的防治工作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应重点关注儿童和老年人AD的预防和控制。
检验技术
急性期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和PCR检测效能评价
于建梅, 张媛媛, 房明, 于晓琳, 李岩, 丁淑军, 冯开军, 马秀君, 寇增强, 邢薇佳
2023, 39(5): 656-659. doi: 10.11847/zgggws1140324
摘要(162) HTML (84) PDF 593KB(29)
摘要:
  目的  评价血清学和巢氏PCR检测对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检测效能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管凝集实验(SAT)、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等血清学及巢氏PCR检测方法(nested-PCR)对115例布鲁氏菌病确诊患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计算每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ELISA-IgA、ELISA-IgM、ELISA-IgG、巢氏PCR、SAT、Coomb′s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78%(109/115)、54.78%(63/115)、87.83%(101/115)、8.70%(10/115)、73.91%(85/115)、98.26%(113/115);发病到确诊时间 < 15、15~29、30~44、45~59、> 60 d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 = 108.91、103.04、50.75、27.73、34.16,均P < 0.05);各检测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09.63,P < 0.05)。SAT与Coomb′s的实验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 9.08, P < 0.05)。   结论   血清学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巢氏PCR,因此,血清学检测依然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最有效方法;Coomb′s检测阳性率最高,可作为SAT检测的补充方法。
综 述
阿尔茨海默病血液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连淑丽, 徐晶, 袁满琼, 方亚
2023, 39(5): 660-664. doi: 10.11847/zgggws1140159
摘要(301) HTML (101) PDF 464KB(71)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程长,疾病负担沉重,目前尚无治愈药物,但在早期阶段进行干预可延缓其病情进展,因此早期诊断对AD的防治尤为重要。脑脊液检测需要进行腰椎穿刺,侵入性强;而影像学检测价格昂贵且对设备要求高,因此这2种检测均无法作为AD高危人群大规模筛查手段进行推广。血液样本采集为微创伤性、快速、价格经济,且部分血液生物标志物在AD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已发生显著变化,由此检测血液生物标志物可作为筛查AD早期患者的理想手段。本研究就AD的4种血液生物标志物,即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Tau蛋白、β位点裂解酶1(beta-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 BACE1)、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及多标志物联合检测的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为AD的早期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提供依据。
国外药物滥用心理决策理论及社会传播机制研究进展
李晨, 宋官东
2023, 39(5): 665-669. doi: 10.11847/zgggws1139887
摘要(144) HTML (82) PDF 544KB(29)
摘要:
药物滥用是国际上对吸毒行为的通用术语。药物滥用行为的产生受复杂的生理 – 心理 – 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明知药物滥用行为的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但仍有人选择药物滥用,且其行为进一步通过社会环境机制进行传播。为了解药物滥用者的心理决策过程和药物滥用行为的社会传播机制,国外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对国外药物滥用的心理决策理论及其模型、社会传染视角下药物滥用行为的社会传播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药物滥用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可为我国开展药物滥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对甲状腺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刘晨阳, 王钜铃, 王晓峰, 徐沛维, 金永堂
2023, 39(5): 670-675. doi: 10.11847/zgggws1138744
摘要: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 -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脂肪族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潜在、持久性的危害,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大量实验室及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于PFASs,不但会引起机体的各种毒性,且可导致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水平的改变,增加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进而引起发育迟滞、代谢紊乱等各种相应的临床症状。本文就几种长链、短链及新型PFASs,对PFASs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PFASs暴露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概述。
公共卫生论坛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突出生物安全问题
杨启凡, 王宇萍
2023, 39(5): 676-680. doi: 10.11847/zgggws1140136
摘要(327) HTML (121) PDF 566KB(89)
摘要:
2020年10月17日,我国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将生物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生物安全的重要地位。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领域发展广受重视。本文通过阐述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的范畴,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微生物耐药等方面,对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生物安全的参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