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39卷  第6期

封面
2023年第39卷第6期 封面
2023, 39(6).
摘要:
目录
2023年第39卷第6期 中英文目次
2023, 39(6): 1-1.
摘要:
专题报道 —— 健康贫困研究
多维健康贫困概念及理论框架研究
李叶, 吴群红, 赖勇强, 焦明丽, 刘馨蔚, 单凌寒
2023, 39(6): 681-688. doi: 10.11847/zgggws1141542
摘要(511) HTML (162) PDF 4144KB(193)
摘要:
疾病与贫困结局、负担之间的负向叠加与循环已成为触发中国现有贫困发生的核心驱动因素,并构成健康贫困的本质特征因素。与经济、文化贫困相比,健康贫困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掣肘,是中国后减贫时代成果维系的重要风险和挑战。本文瞄准健康贫困概念、理论、形成机制的研究空白,创新性将健康贫困嵌入在疾病、经济、文化与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多维耦合视域下,基于文献计量与专家定性访谈锁定健康贫困的特征要素,界定并阐释多维健康贫困的概念内涵;探索性构建了基于健康能力 – 权利 – 风险三维视角的健康贫困三角理论模型,深度解构健康能力、健康权利与健康风险在健康贫困产生、扩散与固化、消除全链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解释框架。
健康贫困测度工具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与多维测度指数构建
赖勇强, 李叶, 吴群红, 张曦宇, 孙宏, 梁立波, 李红雨, 田雨露
2023, 39(6): 689-694. doi: 10.11847/zgggws1141547
摘要(290) HTML (81) PDF 522KB(75)
摘要:
  目的  突破现有健康贫困测度工具缺乏的研究局限,构建以“健康能力 – 健康权利 – 健康风险”为内容维度的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与多维测度指数,为健康贫困测度提供相应工具集。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定性访谈法征询来自健康贫困较为严重的边境地区以及在健康扶贫实践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地区的10名资深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从多维角度构建健康贫困测度工具集,并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双界限法”构建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  结果  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15和0.867;第1、2轮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42和0.233、0.487和0.353(均P < 0.05),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经过2轮专家咨询及定性访谈后,以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作为框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双界限法”构建了包含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3个维度10个具体指标的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集“评价指标体系 –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多维测度指数”为一体的健康贫困测度工具集,实现了对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时空分布格局描绘和健康贫困人群的特征刻画,为多维健康贫困的消除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测度工具的支撑。
中国社会区域空间多维健康贫困“能力 – 权利 – 风险”耦合驱动特征与变迁分异研究
吴冰, 李叶, 吴群红, 赖勇强, 郝艳华, 宁宁, 张曦宇, 田雨露
2023, 39(6): 695-701. doi: 10.11847/zgggws1141546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社会区域多维健康贫困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叠加耦合驱动特征,为下一阶段精准扶贫和健康贫困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2、2014、2016、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网络中的相关数据,以课题组构建的“能力 – 权利 – 风险”多维健康贫困理论模型为框架,最终纳入了健康能力、健康权利、健康风险3个维度的13个指标作为多维健康贫困的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实现单一及耦合驱动作用特征的捕捉,分析驱动因子的空间差异。  结果  与2011、2013和2015年比较,2018年健康能力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居民年住院率的排位均有所上升,而健康权利维度的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公众健康教育活动次数的排位均有所下降,权利赋能对于抵御健康贫困发生的效应增强。驱动因子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1 — 2018年东部地区的风险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失业率,中部地区的风险驱动因子主要为调查前3年PM2.5浓度,而西部地区的多维健康贫困则是健康能力、健康权利和健康风险3个维度联合驱动的结果。从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显示,健康能力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健康权利维度的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交互作用类型始终为双因子增强,健康能力与健康权利的联合作用会改善多维健康贫困的发生;调查前3年PM2.5浓度这一健康风险指标与居民年住院率、老年抚养比2011年、2013年、2018年的交互作用类型亦为双因子增强。  结论   多维健康贫困在中国社会区域空间存在时空分异格局,是多维因素耦合驱动的结果,而多维因素耦合对多维健康贫困发生的复杂机制则要求多领域、多部门、多机制、多阶段的综合健康治理。
基于城乡视角中国家庭多维健康贫困测度
赖勇强, 李叶, 刘馨蔚, 吴群红, 高力军, 康正, 刘欢, 田雨露
2023, 39(6): 702-706. doi: 10.11847/zgggws1141545
摘要(224) HTML (62) PDF 496KB(86)
摘要:
  目的  基于城乡视角对中国家庭多维健康贫困进行测度与解构,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健康贫困差距以及消除健康贫困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12494户中国家庭(城镇家庭6409户、农村家庭6085户)的经济活动、教育获得、家庭关系与家庭动态、人口迁移、身心健康等数据,采用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创新性地以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三大维度测度解构多维贫困的贡献归属。  结果  2018年中国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216和0.472,城乡分解测度显示城市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184和0.410,农村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249和0.537;维度分解表明健康风险、健康能力和健康权利的贡献度分别为0.478、0.268和0.254,全国、城市和农村在健康权利维度上的贡献度分别为0.254、0.267和0.244,在健康能力维度上的贡献度分别为0.268、0.228和0.299,在健康风险维度上的贡献度分别为0.478、0.505和0.457。  结论  201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均高于城市家庭,健康风险已成为多维健康贫困的重要贡献维度,而健康能力则是城乡差异最大的维度,对农村健康能力的提高应加以重视。
中国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时空跃迁全景测度研究
赖勇强, 李叶, 吴群红, 田雨露, 刘馨蔚, 张曦宇, 张晨溪, 李红雨
2023, 39(6): 707-712. doi: 10.11847/zgggws1141549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时空分布格局,为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的精准消除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37296户中国家庭 ≥ 45岁中老年人群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险、收入和消费等相关数据,采用课题组构建的健康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维健康贫困测度指数创新性地以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三大维度测算2011 — 2018年中国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并进行地区分解测度,分析中老年人群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时空分布格局。  结果  中国中老年人群2011、2013、2015、2018年的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分别为0.320和69.7%、0.326和69.0%、0.349和71.9%、0.291和63.0%,2011 — 2018年中老年人群健康权利、健康能力和健康风险的贡献度均值分别为0.143、0.450和0.416;基于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地区分解测度结果显示,2011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贵州(0.365)、甘肃(0.364)、新疆(0.395)、四川(0.377)、安徽(0.402)和吉林(0.413)6个省(自治区),2013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云南(0.359)、青海(0.361)、内蒙古(0.381)、四川(0.378)、安徽(0.389)和贵州(0.402)6个省(自治区),2015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云南(0.395)、新疆(0.388)、青海(0.448)、四川(0.406)、内蒙古(0.390)、安徽(0.388)、重庆(0.391)、贵州(0.373)、天津(0.370)、黑龙江(0.366)、广西(0.362)、山东(0.362)、江西(0.359)、吉林(0.355)、福建(0.351)和辽宁(0.350)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健康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为四川(0.352)、贵州(0.352)和云南(0.351)3个省份。  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群2011 — 2018年的健康贫困指数和发生率总体上均有所下降,西南地区始终是多维健康贫困最为严重的地区,已陷入整体性的多维健康贫困。
中国中老年人群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时空特征分析
张曦宇, 赖勇强, 李叶, 吴群红, 吴冰, 苗雯青, 张晨溪, 刘馨蔚
2023, 39(6): 713-719. doi: 10.11847/zgggws1141548
摘要(352) HTML (107) PDF 13850KB(145)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群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之间作用在时空上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特征,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下区域健康减贫行政效率的提升提供时空特异性证据。  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296户 ≥ 45岁中老年家庭的相关数据,基于自行开发的多维健康贫困指数测度工具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时间加权回归模型(TWR)和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2011 — 2018年中国中老年家庭健康贫困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进行建模,并进一步对最优模型估计系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勾勒。  结果  在控制了年份和地区固定效应后,全局OLS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患病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医疗自付费用和调查前3年年均PM2.5浓度的提高,多维健康贫困指数随之增长;而随着人口密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每万人口护士数的提高,多维健康贫困指数则随之降低。在所有的局部模型中,GWR模型的表现最优,与全局OLS模型相比,其调整后R2值从70.57%上升至88.68%,残差平方和从797.791下降至585.277。GWR模型中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患病率、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平均医疗自付费用、每万人口护士数和调查前3年年均PM2.5浓度8个协变量与响应变量的作用均存在非平稳性。GW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病率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和贵州省达到最强;残疾患病率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达到最强;人口密度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负向抑制作用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北京市达到最强,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也表现为相对较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每万人口护士数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负向抑制作用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达到最强;平均医疗自付费用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达到最强;调查前3年年均PM2.5浓度对多维健康贫困指数的正向促进作用以北京市、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向外减弱,辐射了整个环渤海区域。  结论  健康贫困与其影响因素间的时空特征存在着空间非平稳性,引入局部加权回归技术为提供有助于提升区域健康减贫行政效率的时空特异性证据奠定了技术基础。
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6省(直辖市)社区糖尿病患者共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罗雪纯, 姜莹莹, 吉宁, 毛凡, 董文兰, 王艳芝, 董建群
2023, 39(6): 720-724. doi: 10.11847/zgggws1140196
摘要(661) HTML (128) PDF 502KB(286)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6省(直辖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共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及共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 — 2022年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湖北、重庆、天津、黑龙江和甘肃6个省(直辖市)抽取6 713例 ≥ 18岁2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共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中国6省(直辖市)最终纳入分析的6 23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共病患者3 235例,共病患病率为51.93%;共病患病率居于前3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44.77%)、冠心病(12.34%)和脑卒中(4.65%);糖尿病合并1、2和 ≥ 3种疾病患者分别为2 190例(35.15%)、754例(12.10%)和291例(4.67%),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29.1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45岁、北方区域、饮酒和糖尿病病程 ≥ 10年是中国6省(直辖市)社区糖尿病患者共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已婚是中国6省(直辖市)社区糖尿病患者共病患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  中国6省(直辖市)社区糖尿病患者共病患病率较高,年龄、婚姻状况、区域、饮酒情况和糖尿病病程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共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蔡雨萌, 朱怡, 颜时姣, 吕传柱, 卢祖洵, 王超
2023, 39(6): 725-729. doi: 10.11847/zgggws1140784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规范居民就诊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3 — 4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174500名居民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7295名调查前两周患病且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中国居民进行分析,其中选择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者4305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为59.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患慢性病、步行至最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时间 ≥ 15 min、自报经济状况一般和好的中国居民两周患病更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中部地区、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饮酒的中国居民两周患病更愿意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结论  中国居民两周患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率较低,性别、文化程度、地区、户籍、是否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类型、自报经济状况、是否饮酒、是否患慢性病和步行至最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时间为中国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室内工作场所禁烟规定对职业人群吸烟行为影响
曾新颖, 邸新博, 南奕, 谢慧宇, 孟子达, 肖琳, 刘世炜
2023, 39(6): 730-733. doi: 10.11847/zgggws1139721
摘要(118) HTML (63) PDF 433KB(22)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室内工作场所禁烟规定对职业人群吸烟行为的影响,为评估和推进我国室内工作场所无烟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中在室内场所工作的5 795名职业人群的相关数据,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工作场所禁烟规定对职业人群吸烟行为的影响。  结果  中国5 795名职业人群中,室内工作场所非全面禁烟者3153人(54.4%),有全面禁烟规定者2642人(45.6%);在室内工作场所非全面禁烟的3153名职业人群中,在其室内工作场所看到有吸烟行为者2324人,加权后比例为75.9%;在室内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的2642名职业人群中,在其室内工作场所看到有吸烟行为者743人,加权后比例为27.3%;在控制了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地区、是否现在吸烟、是否支持工作场所禁烟和是否认为二手烟危害健康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内工作场所全面禁烟职业人群在其室内工作场所看到有吸烟行为者比例为室内工作场所非全面禁烟职业人群的0.14倍(OR = 0.14,95%CI = 0.12~0.17)。  结论  室内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可减少职业人群在其室内工作场所吸烟行为的发生。
老年人失眠及其类型对认知障碍患病影响
杨萌柳, 曾燕, 许浪, 刘丹, 刘璋, 程桂荣
2023, 39(6): 734-739. doi: 10.11847/zgggws1140402
摘要(112) HTML (60) PDF 508KB(22)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人失眠及其类型对认知障碍患病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8 — 2020年中国多中心痴呆调查(CMDS)和湖北省老年记忆队列(HAMCS)中10 829名 ≥ 65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筛查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失眠及其常见类型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的影响。  结果  10 829名 ≥ 65岁老年人中,失眠者3478人,失眠率为32.1%;MCI者3 191例,MCI患病率为29.5%;痴呆者865例,痴呆患病率为8.0%。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地、社交活动、是否体育锻炼、是否饮酒、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焦虑或抑郁和有无慢性便秘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眠、入睡困难和白天多睡老年人MCI的患病风险分别为非失眠、非入睡困难和非白天多睡老年人的1.139倍(OR = 1.139,95%CI = 1.033~1.256)、1.150倍(OR = 1.150,95%CI = 1.023~1.294)和1.345倍(OR = 1.345,95%CI = 1.051~1.722),白天多睡老年人痴呆的患病风险为非白天多睡老年人的1.984倍(OR = 1.984,95%CI = 1.389~2.835)。  结论  老年人失眠可增加其认知障碍的患病风险,其中入睡困难老年人的MCI患病风险较高,而白天多睡老年人的MCI和痴呆患病风险均较高。
新疆哈萨克族妇女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自然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豆, 昆阿依木·叶尔江, 董璇, 唐瑞, 热米拉·热扎克, 王岩
2023, 39(6): 740-746. doi: 10.11847/zgggws1139406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妇女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自然转归及持续感染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8年6 — 8月对2000名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妇女进行基线问卷调查及妇科常规检查,在第12个月(2019年7 — 8月)对基线调查 HPV、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16)、液基细胞学(LBC)检测阳性者及10%的基线HPV阴性者进行HPV感染随访检测,在第24个月(2020年7 — 9月)对参与基线调查全部对象进行HPV感染随访检测。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中、高危型HPV感染者自然转归及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8年基线调查中HPV阳性291例(其中单一型别感染208例中,高危型HPV感染164例,中危型14例,低危型30例;83例多重感染者中,高危型HPV感染80例,中危型16例,低危型33例);193例基线中、高危型HPV阳性者完成第12个月随访筛查,其中92人(47.67%)持续感染,101人(52.33%)清除,12个月持续感染率排名前5位的HPV型别依次为HPV33、HPV35、HPV58、HPV18、HPV16;完全清除型别为HPV45、HPV73、HPV82和HPV83。186例基线中、高危型HPV阳性者完成第24个月随访筛查,其中77例(41.40%)持续感染,109例(58.60%)清除,24个月感染率排名前5位型别依次为HPV35、HPV16、HPV33、HPV18和HPV5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初次性行为年龄 ≤ 20岁(OR = 1.85,95%CI = 1.12~3.03)、梅毒感染(OR = 3.09,95%CI = 1.15~8.32)和绝经(OR = 3.09,95%CI = 1.91~5.00)为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24个月的危险因素。  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妇女最易发生持续感染HPV类型为HPV35、HPV16、HPV33、HPV18和HPV59,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感染梅毒和绝经是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深圳市20~49岁备孕人群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关系
张东梅, 杨雪莹, 杨娟, 张宏光, 张月, 焦楷磊, 马旭, 赵君, 关婷
2023, 39(6): 747-752. doi: 10.11847/zgggws1138454
摘要(110) HTML (67) PDF 508KB(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备孕人群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  方法  以2013年1月 — 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625 010 名备孕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压力、体质指数(BMI)等相关信息,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  结果  体重过低(BMI < 18.5)、正常(BMI = 18.5~23.9)、超重(BMI = 24.0~27.9)、肥胖者(BMI ≥ 28.0)分别为77 692 人(12.43%)、384 963 人(61.59%)、130 086 人(20.81%)和32 269 人(5.16%);自报心理压力大者80 892 人,占12.94%。与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心理压力大的备孕人群发生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的概率分别升高4%(OR = 1.04,95%CI = 1.01~1.07)、7%(OR = 1.07,95%CI = 1.05~1.10)和18%(OR = 1.18,95%CI = 1.14~1.23)。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同年龄组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20~29岁、30~39岁备孕人群心理压力大者发生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的概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40~49岁备孕人群心理压力大者发生体重过低的概率升高,但在超重和肥胖组中,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无关。性别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性别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心理压力大的女性发生肥胖和超重的概率更高,而心理压力大的男性发生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概率更高。  结论  备孕人群心理压力大者体质指数异常概率升高,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有所不同。针对备孕人群的心理健康与体重控制应制定精细化管理策略。
朝阳市农村地区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孙靖伦, 邢立莹, 张立敏, 井丽, 田园梦, 阎涵, 孙群, 刘爽
2023, 39(6): 753-757. doi: 10.11847/zgggws1140050
摘要(100) HTML (47) PDF 471KB(13)
摘要:
  目的  了解辽宁省朝阳市农村地区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CA)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A的预防控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7年9月 — 2018年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和凌源市抽取6830名 ≥ 40岁常住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对筛查出的2479名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的CA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朝阳市农村地区2479名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检出CA者1211例,CA检出率为48.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50岁、家庭年均总收入5000~19999元、现在吸烟和缺乏运动是朝阳市农村地区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CA检出的危险因素,女性和超重/肥胖是朝阳市农村地区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CA检出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朝阳市农村地区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CA检出率较高,性别、年龄、家庭年均总收入、是否现在吸烟、是否缺乏运动和是否超重/肥胖为该地区 ≥ 40岁脑卒中高危人群CA检出的主要影响因素。
苏州市9~15岁女生母亲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选择意愿调查
王天宇, 邓景景, 栾琳, 徐娟, 郑本锋, 龚甜, 张琢玉, 张钧
2023, 39(6): 758-761. doi: 10.11847/zgggws1140930
摘要(624) HTML (121) PDF 469KB(233)
摘要:
  目的  对适龄9~15岁女生母亲的宫颈癌知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知识和对不同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的选择意愿进行调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免疫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月通过“苏州预防接种”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号向苏州市9~15岁女生母亲推送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在线网络调查。  结果   共1648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84份。如果政府开展适龄女生双价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4种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选择人数由多至少依次为:699人(47.10%)选择方案二(免费接种中标国产双价HPV疫苗或自费补差价接种其他疫苗的方案)、565人(38.07%)选择方案一(采用参照二针国产双价HPV疫苗价格的现金补贴方案)、161人(10.85%)选择方案三(免费接种中标国产双价HPV疫苗或全自费接种其他疫苗的方案)和59人(3.98%)选择方案四(保证供应但纯自费接种方案)。不同学历(χ2 = 53.77,P < 0.05)、家庭月收入(χ2 = 49.07,P < 0.05)和认知得分(χ2 = 8.19,P = 0.04)对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的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方案四,家庭月收入 ≤5000元是选择方案一(OR = 5.65)、方案二(OR = 5.31)和方案三(OR = 14.34)的影响因素;选择方案一的影响因素还有家庭月收入10001~15000元(OR = 2.59);方案三的影响因素还有月收入5001~10000元(OR = 2.60)。在4种方案中选择接种九价疫苗的人均占比最多,分别为94.16%(532/565)、83.26%(582/699)、55.28%(89/161)和98.31%(58/59)。  结论   苏州市9~15岁女生母亲选择方案二的人数最多,家庭月收入和学历是HPV疫苗免费供应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所有接种方案中家长对九价疫苗的选择最多,应尽快推进国产高性价比的九价HPV疫苗的研发、生产与供应。
青海省早发型与青少年型脊柱侧凸筛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海滨, 黄蛟灵, 金红芳, 陈楠, 周璇, 李欣, 谷双昱, 杜青
2023, 39(6): 762-768. doi: 10.11847/zgggws1138813
摘要(110) HTML (67) PDF 520KB(28)
摘要:
  目的  对比青海省儿童早发型与青少年型脊柱侧凸的筛查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10月 — 2021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青海省西宁和海东市随机抽取24所学校3 582名5~18岁儿童进行脊柱侧凸筛查横断面调查,比较早发型、青少年型筛查阳性率差异,建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脊柱侧凸的影响因素。  结果  青海地区儿童脊柱侧凸整体检出率为5.6%(201/3 582), < 10岁早发型检出率为2.9%(58/1 549),≥ 10岁青少年型为9.2%(143/2 033)(P <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青少年型中,年龄增长,父亲职业(相对农民)为牧民,母亲职业(相对农民)为牧民、商户、自由职业为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5.89、59.85、10.62、19.41;而BMI增大、母亲学历为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5、0.55。在早发型中,年龄增长为危险因素,OR值为1.88;胎次 ≥ 2(相对第1胎)、夏季和秋季出生(相对春季)为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27、0.27、0.19。  结论  青海地区脊柱侧凸青少年型检出率高于早发型,其中生长发育指标之一的BMI、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因素(母亲学历,父、母亲职业)仅影响青少年型,围产期相关因素(出生季节、胎次)则仅影响早发型。
调查报告与分析
福建省2021年3月 — 2022年2月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及复阳者流行病学分析
张炎华, 叶雯婧, 欧剑鸣, 谢剑锋, 林琦, 黄枝妙, 翁育伟, 郑奎城
2023, 39(6): 769-776. doi: 10.11847/zgggws1140944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2021年3月 — 2022年2月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与复阳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收集福建省2020年10月1日 — 2022年9月30日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信息,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获取本土暴发疫情中的个案传播关系。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Delta变异株感染者的三间分布特征和潜伏期,运用R软件的“R0”、“EpiEstim”包拟合暴发疫情中感染者的代间隔(SI)并估算实时再生数(Rt);分析复阳的发生率及其核酸检测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阳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在福建省的流行时间大致为2021年3月 — 2022年2月,呈持续散在输入和本土局部暴发态势。输入性感染者以海员及长途驾驶员(28.99%)、学生(15.94%)以及商业服务人员(14.49%)为主,由厦门入境的感染者最多,主要来自东南亚和日本、美国、英国等地;本土疫情主要发生在莆田和厦门的学校和工厂,传播速度快,实时再生数(Rt)的最大值达7.35,代间隔(SI)服从Gamma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28和2.06,中位潜伏期为6.50 d。复阳发生率为37.98%,本土感染者发生复阳的风险是输入性感染者的2.68倍(95%CI = 1.45~4.95),病程为15~30 d的感染者发生复阳的风险是病程为45 d以上感染者的4.12倍(95%CI:1.18~14.34)。  结论   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在福建省的流行时间大致为2021年3月 — 2022年2月,呈持续散在输入和本土局部暴发态势,输入性疫情防控压力较大,但暴发疫情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控制;Delta变异株感染者复阳发生率为37.98%,病程可能是复阳的影响因素。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接种情况及安全性分析
刘文敏, 文京海, 杨丹丹, 周翠萍, 薛曹怡
2023, 39(6): 777-781. doi: 10.11847/zgggws1139987
摘要(100) HTML (63) PDF 497KB(1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21年5月 — 2022年2月浦东新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接种情况及安全性分析,为人群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5月 — 2022年2月上海市群体性接种登记系统中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的接种信息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1年5月 — 2022年2月浦东新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累计接种246913剂次,发生AEFI 198例,报告发生率为80.19/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151例(76.26%),异常反应2例(1.01%),偶合症9例(4.55%),心因性反应36例(18.18%)。50~92岁年龄组AEFI报告发生率最低(37.85/10万剂次),女性AEFI报告发生率(112.29/10万剂次)高于男性(66.47/10万剂次),首剂次AEFI报告发生率(89.03/10万剂次)高于加强剂次(25.10/10万剂次)。93.94%(186例)AEFI发生在<1 d。  结论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AEFI报告发生率高于同时段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报告发生率,但低于同时段全区流感疫苗报告发生率,提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安全范围内。
应用深度神经网络和Klemera-Doubal方法估计生物学年龄
陈淑婷, 高倩, 曹利美, 王佳乐, 王彤
2023, 39(6): 782-788. doi: 10.11847/zgggws1140385
摘要(232) HTML (86) PDF 620KB(33)
摘要:
  目的  将深度神经网络(DNN)和Klemera-Doubal方法(KDM)应用于中国中老年人群估计生物学年龄(BA),并选择最优方案评价模型表现。  方法  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 — 2012年的全国基线调查数据中,选取45岁 ≤ 年龄 ≤ 85岁中老年人的血液标志物样本(11 513人)、身体测量指标样本(13 603人)和血液 + 身体测量样本(9 904人),应用DNN和KDM估计BA,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BA的估计准确性和选出最优方案。通过计算BA和时序年龄(CA)回归的残差 ΔBA,与死亡情况、认知能力构建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或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  3种样本均是血液 + 身体测量样本计算的BA与CA相关性最高(rDNN = 0.91;rKDM = 0.48),MAEMAEDNN = 3.11;MAEKDM = 13.74)和RMSERMSEDNN = 4.15;RMSEKDM = 17.76)最低,DNN的BA估计准确性优于KDM。在血液 + 身体测量样本中,死亡风险随DNN-ΔBA、KDM-ΔBA、CA增加而升高,反之,认知能力随其增加而降低。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作用,KDM-ΔBA对死亡风险的预测准确性略优于DNN-ΔBA(AUCKDM-ΔBA = 0.717;AUCDNN-ΔBA = 0.699)。此外,相比于正常衰老者(– 5 ≤ ΔBA ≤ 5),衰老加速者(ΔBA > 5)具有明显更高的死亡风险(ORDNN = 1.760,95%CI = 1.207~2.567;ORKDM = 1.872,95%CI = 1.308~2.679),并与更低的认知能力(βDNN = – 0.631,95%CI = – 1.124~– 0.139;βKDM = – 0.374,95%CI = – 0.680~– 0.068)有关。  结论  最优方案包含多类型数据(血液 + 身体测量指标)具有较高的BA估计准确性,明显优于单类型数据,更能准确评估个体的衰老速度。DNN相较于KDM具有更高的BA估计准确性,且DNN与KDM的预测表现较为接近,可认为DNN应用于我国中老年人群评估个体的衰老变化具有更优表现。
福建2019年与2009年人群HAV-IgG抗体水平比较分析
张苏晗, 杨秀惠, 张海荣, 陈致飞
2023, 39(6): 789-792. doi: 10.11847/zgggws1130670
摘要(196) HTML (110) PDF 451KB(35)
摘要:
  目的  通过福建省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免疫不同时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扩大免疫不同时期对人群甲肝免疫水平分布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控制甲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8年12月 — 2019年3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9年福建省10个地区、0~60岁一般人群流行病调查资料及血清标本4827人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抗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AV)抗体(HAV-IgG)水平,将2019年及2009年甲肝抗体水平标化后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019年人群HAV-IgG总抗体阳性率为96.86%,明显高于2009年(49.51%),其中标化后20~50岁育龄期妇女HAV-IgG抗体水平2019年为96.73%,高于2009年的83.14%;< 1岁组抗体水平2009年为32.37%,2019年提升到96.76%。2019年标化后福建省1~15岁年龄组甲肝疫苗接种率为86.06%明显高于2009年的46.47%。  结论  2019年福建省一般人群HAV-IgG与2009年相比有大幅度提高,< 1岁组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沿海地区饮食习惯仍应该重视甲肝防治相关健康教育。
综 述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及其前体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世雄, 吕婧, 郭沈涛, 杨杏芬, 何志妮
2023, 39(6): 793-799. doi: 10.11847/zgggws1140789
摘要(277) HTML (134) PDF 562KB(40)
摘要: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是多种脱氢酶的辅酶,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翻译和修饰、DNA修复和细胞应激等多种生物过程以对抗疾病。大量研究显示,衰老伴随着细胞和组织NAD+水平的下降,而这种下降与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炎症、肿瘤等许多衰老相关疾病存在因果关系。NAD+及其前体(烟酸、烟酰胺单核苷酸、烟酰胺核糖等)在延缓衰老、防治许多衰老相关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逆转NAD+年龄依赖性下降防治衰老相关疾病的调控机制,并简述了NAD+代谢、NAD+前体功能及有效补充NAD+的途径,为衰老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公共卫生论坛
世界卫生组织《履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国家人力能力建设路线图》解读及启示
史可心, 张光鹏, 李晓燕, 李月云, 唐笠岷
2023, 39(6): 800-805. doi: 10.11847/zgggws1141410
摘要(117) HTML (65) PDF 502KB(15)
摘要:
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各国正在经历严峻考验,也使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能力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帮助其成员国加强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人员储备和能力建设,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于2022年5月发布了《履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国家人力能力,包括关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协调WHO和合作伙伴贡献的路线图》(简称《路线图》)。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WHO发布《路线图》的前期基础及愿景、目标和目标人群进行了整理和阐述,详细解读了《路线图》界定基本公共卫生职能、提供基于能力的教育与摸底公共卫生相关职业3大行动领域内容。并通过总结我国公共卫生人力建设经验,分析了《路线图》对我国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公共卫生人员的启示。
非传染性疾病全球防控中世界卫生组织的行动及作用
贾雅雯, 王宗斌, 张伋, 李娜, 王敏敏, 罗雅楠, 金音子
2023, 39(6): 806-810. doi: 10.11847/zgggws1140835
摘要(145) HTML (100) PDF 473KB(31)
摘要:
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是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等和低收入国家面临着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给卫生体系造成严重压力。本文通过梳理世界卫生组织推动非传染性疾病全球防控的行动,总结其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为全球范围内制定非传染病防控策略提出建议。
不同卫生体制国家和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防融合经验与启示
胡佳, 王芳, 冯芮华, 贾梦, 赵君, 马晓静, 王坤, 孟月莉
2023, 39(6): 811-816. doi: 10.11847/zgggws1141102
摘要(110) HTML (59) PDF 554KB(24)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疾病之一。加强医防融合,对延缓COPD疾病进展和降低其急性加重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 framework,ICCC),从宏观层面的政策环境、中观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微观层面的患者互动3个层次4个方面,对不同卫生体制部分典型国家和地区COPD医防融合实践进行了系统概述,并基于此总结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