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39卷  第7期

封面
2023年第39卷第7期 封面
2023, 39(7).
摘要:
目录
2023年第39卷第7期 目录
2023, 39(7): 1-1.
摘要:
专题报道 —— 识流感、防流感、治流感
移动流行区间法在宁波市冬春季流感流行强度预警中应用
丁克琴, 谷少华, 劳旭影, 陈奕, 易波, 许国章
2023, 39(7): 817-822. doi: 10.11847/zgggws1140803
摘要(353) HTML (150) PDF 1822KB(130)
摘要:
  目的  探索移动流行区间法(MEM)在浙江省宁波市冬春季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强度预警中的应用,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 — 2022年5月宁波市2家国家级流感哨点医院的流感监测数据,最终选择2013年1月 — 2019年12月的冬春季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建立MEM模型,对宁波市2019 — 2020年流感流行季(2019年第40周至2020年第20周)开始、结束以及流行强度进行分析,并与实际流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MEM模型的应用效果。  结果  宁波市2013 — 2022年流感病毒分为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以Victoria株和Yamagata株为主),分别占24.59%、37.03%和38.38%;本研究建立的MEM模型参数 δ 为2.7,灵敏度为87.97%,特异度为87.68%,约登指数为0.76,拟合优度最高;经MEM模型拟合,2019 — 2020年流感季流行开始阈值为22.76%,流行结束阈值为25.05%,中流行强度阈值为43.18%,高流行强度阈值为63.22%,极高流行强度阈值为74.83%;2019年第40周至第48周为流行前期,在2019年第49周流感突破流行开始阈值进入低流行阶段,从第51周开始达到中等流行强度一直持续到2020年第3周,2020年第4周后再降为低流行强度;2020年第7周以后处于流行后阶段,第10周流感流行结束;2019 — 2020年与2013 — 2019年比较,流感流行季的开始时间提前了1周,但流行结束时间提前了3周。  结论  MEM模型在宁波市冬春季流感流行早期识别和流行强度预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基于季节性分解在广州市2015 — 2022年流感季节性及病原变迁分析中的应用
姚汶伶, 马蒙蒙, 刘艳慧, 殷尚晖, 景钦隆, 罗雷, 杨智聪
2023, 39(7): 823-829. doi: 10.11847/zgggws1141618
摘要:
  目的  分析广东省广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季节性流行特征和各病原型别的变迁规律,为制定适宜本地流行病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2015 — 2022年广州市每周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基于局部加权回归的季节性分解将流感病毒总阳性率及各型别阳性率序列分解成趋势分量、季节分量及剩余分量,通过计算协方差,分析所得分量序列对阳性率序列波动的贡献率。  结果  共检测样本39198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632份,总体阳性率9.27%。趋势序列显示2015 — 2019年总阳性率呈轻微波动上升(4.57%~16.07%),2020 — 2022年经历“U”形低谷后趋水平。季节性序列显示流行高峰有冬春季和春夏季。剩余序列显示2022年剩余分量波动峰值达48.96%,较以往年份有明显增大。A(H3N2)型流行峰型与B(Victoria)型相似,可有冬季和夏季高峰,但夏季高峰晚于B(Victoria)型。A(H1N1) pdm09型与B(Yamagata)型峰型和流行时间相似,呈单峰流行,集中在冬春季。剩余成分是总阳性率波动的主要贡献因素,占59.16%(80.81/136.60),其次是季节成分和趋势成分,分别占25.19%(34.41/136.60)和15.65%(21.38/136.60)。  结论  流感季节性高峰和持续时间与流行的病原型别有关,不同亚型流感具有型别特异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流感流行模式不仅受长期趋势和季节效应影响,随机波动效应起着更重要作用。
云南省2010 — 2021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分析
沈秀莲, 郑尔达, 黄甜, 贾豫晨, 何继波, 彭霞
2023, 39(7): 830-834. doi: 10.11847/zgggws1140233
摘要(415) HTML (171) PDF 589KB(109)
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处置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10 — 2021年云南省报告的流感病例及暴发疫情事件相关信息,对云南省2010 — 2021年流感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云南省2010 — 2021年共报告流感病例85018例,死亡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9895/10万。各年龄段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0~9岁组的发病人数居多,占52.64%(44752/85018); ≥ 60岁老年人发病数较少,仅占总病例数的7.18%(6101/85018)。年均发病率排前3位的州市分别是德宏州(82.7681/10万)、红河州(37.9560/10万)、迪庆州(34.1800/10万)。云南省2010 — 2021年报告病例中有实验室诊断结果的病例16000例,其中流感病毒型别甲型(占50.99%,8158/16000)和乙型(占48.14%,7703/16000)基本持平,混合感染占0.87%(139/16000)。2010 — 2021年共报告暴发疫情127起,其中乙型流感64起,甲型流感54起,混合型流感9起;每起疫情平均涉及病例69.6例;首发病例的发病日期至暴发疫情的平均报告日期间隔为4.5~10 d;暴发疫情持续时间集中在12 d(8,19);暴发疫情的发现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s = 0.518,P < 0.05);120起暴发事件发生在学校。  结论  云南省2010 — 2021年流感发病高峰为每年11 — 12月份及次年1月份,儿童和老年人为流感高危人群,学校是流感的高发场所。针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流感疫苗接种宣传,以提高流感疫苗的接种率。
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任敏, 任倍乐, 张军能
2023, 39(7): 835-838. doi: 10.11847/zgggws1140813
摘要(553) HTML (185) PDF 451KB(129)
摘要:
  目的  了解福建省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流感样病例(ILI)的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流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流感监测信息系统2021年8月 — 2022年7月厦门市哨点医院发热门诊报告的6018例ILI患者的相关数据,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发热门诊报告的6018例ILI患者中,2022年6月报告的ILI患者最多,为3168例(52.64%);男性ILI患者为3129例(51.99%),女性ILI患者为2889例(48.01%);以3~6岁年龄组报告的ILI患者居多为2992例(49.72%)。厦门市哨点医院2021 — 2022年随机采集2794例ILI患者的咽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检测率为46.43%;其中流感核酸阳性1683例,阳性率为60.24%;ILI患者以单一流感病毒感染为主,为1536例(91.27%),其中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Victoria系感染分别占核酸阳性ILI患者的1.60%、57.75%和31.91%;混合病毒感染以乙型流感Victoria系合并人偏肺病毒感染最常见,为32例,占核酸阳性ILI患者的1.90%。  结论  厦门市ILI呈夏季单一年度高峰流行特点,甲型H3N2为流行的优势毒株,3~6岁学龄前儿童为防控的重点人群。
贵州省2019年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死亡病例毒株HA基因特性分析
任丽娟, 郑勤妮, 庄丽, 蒋维佳, 万永虎
2023, 39(7): 839-843. doi: 10.11847/zgggws1138158
摘要(136) HTML (51) PDF 509KB(22)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死亡病例毒株HA基因的分子特征,探讨其特异性分子位点,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集2019年贵州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死亡病例的28份鼻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株的分离,其中13株病毒的HA基因被扩增和测序,利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或全球禽流感数据共享倡议提供的参考序列和已有的轻症病例毒株序列对HA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2019年贵州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或死亡病例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0%~100.0%和97.9%~100.0%,分别处于不同次分支;与2019年和既往疫苗株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2%~99.3%、97.1%~98.4%和98.1%~98.9%、97.5%~98.7%;与轻症病例相比,重症或死亡病例毒株共发生了12个位点的突变,其中V312I为共有的突变位点,抗原决定簇突变共涉及到3个区域,毒株QNZ2019YYX和BJ2019WXP发生了2个位点的突变。  结论   2019年度疫苗株匹配性更高,部分毒株突变涉及到抗原决定簇的2个区域,可能为新的变异株,V3121位点可能为重症或死亡病例毒株的特异性分子位点,需进一步研究和加强实时监测。
深圳市南山区医院医务人员2021 — 2022年流感流行季流感疫苗接种干预效果评价
彭铭记, 姜世强, 蔡羽薇, 彭质斌, 郑建东, 吴娴波, 袁建辉
2023, 39(7): 844-847. doi: 10.11847/zgggws1140334
摘要(401) HTML (124) PDF 423KB(115)
摘要:
  目的  评价以非强制性的具体接种率要求对提高医务人员流感流行季流感疫苗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非随机分组的社区干预试验设计,对深圳市南山区7家医院进行分组,干预组4家医院共4 599人,对照组3家医院共2 139人。于2021年10月 — 2022年4月,对干预组实施“免费接种 + 现场接种 + 宣传提醒 + 接种率目标要求”的干预模式,对照组实施“免费接种 + 现场接种 + 宣传提醒”的干预模式;干预组高风险科室以80%的接种率作为目标,低风险科室以60%作为接种目标,采用调整比估计量的Pearson χ2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接种率以及干预后的接种率进行检验。  结果  2021 — 2022年流感流行季,干预后干预组高风险科室医务人员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62.67%,对照组接种率为23.71%,2组绝对率差(absolute rate difference,ARD)为38.96%(P < 0.05,95%CI = 14.17%~63.75%);干预组低风险科室医务人员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4.57%,对照组接种率为22.96%,干预组所有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率为43.90%,对照组接种率为23.19%,2组接种率接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以高接种率要求的干预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低接种率要求的干预效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未设置奖惩制度的前提下,以非强制性的具体接种率要求提高医务人员的流感疫苗接种率时,需设置较高的接种率目标以达到预期效果。
深圳市南山区2021 — 2022年流感流行季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效果评价
姜世强, 彭铭记, 蔡羽薇, 彭质斌, 袁建辉
2023, 39(7): 848-850. doi: 10.11847/zgggws1140344
摘要(413) HTML (99) PDF 433KB(83)
摘要:
  目的  采用检测阴性设计(TND)病例对照研究评价中小学生接种灭活三价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VE)。  方法  对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11月 — 2022年5月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发现的286例6~15岁中小学生流感样病例(ILI)进行流感病毒核酸PCR检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为阳性病例组,检测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2组的流感疫苗接种记录,计算2组的流感疫苗接种比值比(OR)及VE。  结果  286例ILI中,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68例(23.78%),均为乙型流感,阴性218例(76.22%),病例组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5.88%(4/68),对照组接种率为15.14%(33/218),OR值为0.3886(95%CI = 0.1528~0.9880),VE为61.14%(95%CI = 1.20%~84.72%)。  结论  接种当季流感疫苗可以保护中小学生感染流感,鼓励中小学生接种当季流感疫苗以预防流感。
流行病学研究
体质指数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张骥, 周婕, 吴延莉, 余丽莎, 王艺颖, 刘涛
2023, 39(7): 851-856. doi: 10.11847/zgggws1139195
摘要(161) HTML (68) PDF 511KB(31)
摘要:
  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关系,为MS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0年11月 — 2012年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12个县(市、区)抽取9 280名 ≥ 18周岁常住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6年12月 — 2020年6月进行随访,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失访及死亡者后最终纳入4 292名居民分析其BMI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对MS发病的影响。  结果  贵州省4 292名成年居民随访5.05~9.53年,平均随访(7.01 ± 1.03)年,随访期间MS发病860例,发病密度为28.60/1 000人年;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居民的MS发病密度分别为19.13/1 000人年、24.32/1 000人年、42.10/1 000人年和53.46/1 000人年。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蔬菜水果摄入< 400 g/d、是否油摄入> 25 g/d、是否食盐摄入> 6 g/d、静态行为时间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成年居民的MS发病风险随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而升高,基线BMI每增加1,MS的发病风险增加58%(HR = 1.58,95%CI = 1.43~1.75);超重和肥胖居民的MS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居民的1.70倍(HR = 1.70,95%CI = 1.47~1.98)和2.33倍(HR = 2.33,95%CI = 1.73~3.14);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BMI水平从21.94开始MS的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蔬菜水果摄入< 400 g/d、是否油摄入> 25 g/d、是否食盐摄入> 6 g/d、静态行为时间、体力活动和基线BMI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维持BMI基本稳定比较,BMI值减少可降低MS的发病风险(HR = 0.61,95%CI = 0.48~0.78),BMI值增加则可导致MS发病风险的升高(HR = 2.07,95%CI = 1.74~2.46);基线BMI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居民BMI动态减少> 1时,MS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5%(HR = 0.65,95%CI = 0.45~0.93)、53%(HR = 0.47,95%CI = 0.33~0.69)和64%(HR = 0.36,95%CI = 0.17~0.77);基线BMI正常体重和超重居民BMI动态增加> 1时,MS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57%(HR = 2.57,95%CI = 2.05~3.22)和62%(HR = 1.62,95%CI = 1.18~2.2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BMI变化值从0.845开始MS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结论  基线高BMI和BMI动态增加均可升高MS的发病风险,将BMI保持在适当范围,控制其动态增加,促进动态减少是预防MS的有效措施。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6~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
吴艳宇, 黄丽思, 迟宝峰
2023, 39(7): 857-862. doi: 10.11847/zgggws1140449
摘要(119) HTML (61) PDF 518KB(25)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6~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10 — 11月和2021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正镶白旗所有6~18岁4684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其身体活动水平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有效调查4600名儿童青少年,1 097名(23.8%)学生满足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推荐量,2 987名(64.9%)学生达到了久坐行为(SB)推荐量的要求。MVPA的平均水平为28.57 min/d,不同性别和学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 6.523,H = 42.009,P < 0.001),SB的平均水平为64.28 min/d,不同性别、学段和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 2.055,H = 18.151,Z = – 4.298,P < 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母亲职业为国家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农牧林渔工作人员,母亲文化程度高中,父母离异,家庭月收入 ≥ 0.5万元,患慢性病,做过手术为MVPA达标的保护因素(均P < 0.05);父亲职业为国家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农牧林渔工作人员、个体私企工作人员,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母亲职业为国家单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SB达标的保护因素(均P < 0.05)。  结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6~18岁儿童青少年MVPA平均水平较低,达标率较低,SB平均水平合格并且达标率较高,存在性别、学段、民族差异。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是否离异、家庭月收入、是否患慢性病、是否做过手术为MVPA能否达标的影响因素;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做过手术为SB能否达标的影响因素。
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健走干预效果等时替代模型分析
郭凯明, 赵一凡, 赵平平, 刘芳, 徐溪, 张朝, 周脉耕, 蒋炜
2023, 39(7): 863-869. doi: 10.11847/zgggws1140132
摘要(143) HTML (60) PDF 509KB(19)
摘要:
  目的  了解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健走干预效果,为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健康改善提供量化建议。  方法  收集参与2016年“万步有约”中国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干预项目中有完整人口学信息、健康体测和步行数据的4855名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相关资料,采用等时替代模型分析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高强度体力活动(HPA)替代久坐行为(SB)对健康结果指标的替代效应。  结果  等时替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持总行为活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30 min/d的MPA时间代替相同时间的SB会使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的体质指数(BMI)、体脂率(BFP)、内脏脂肪指数(VAI)分别额外下降0.102(β = – 0.102)、0.150%(β = – 0.150)和0.071(β = – 0.07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30 min/d的MPA时间代替相同时间的SB会使男性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额外下降0.120(β = – 0.120),女性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FP和VAI分别额外下降0.287%(β = – 0.287)和0.119(β = – 0.119),40~49岁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BFP和VAI分别额外下降0.127(β = – 0.127)、0.192%(β = – 0.192)和0.098(β = – 0.098),BMI超重肥胖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和VAI分别额外下降0.160(β = – 0.160)和0.080(β = – 0.080),中心性肥胖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BFP和VAI分别额外下降0.206(β = – 0.206)、0.216%(β = – 0.216)和0.127(β = – 0.127),BFP正常的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和BFP分别额外下降0.063(β = – 0.063)和0.143%(β = – 0.143),BFP肥胖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额外下降0.189(β = – 0.189),VAI肥胖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MI、BFP和VAI分别额外下降0.144(β = – 0.144)、0.200%(β = – 0.200)和0.104(β = – 0.104);30 min/d的HPA时间代替相同时间的SB会使男性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FP和VAI分别额外下降0.641%(β = – 0.641)和0.295(β = – 0.295), ≥ 50岁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FP和VAI分别额外下降1.020%(β = – 1.020)和0.520(β = – 0.520),BFP肥胖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BFP额外下降0.748%(β = – 0.748)。  结论  30 min/d的MPA时间替代相同时间的SB可不同程度改善正常高值血压职业人群的BMI、BFP和VAI,且在全人群中LPA、HPA与SB之间对于健康改善可能不具有等时替代作用,在该人群中可推广100~130步/分的中等强度健走运动。
南京市某石化企业员工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对早期健康效应影响
苏禹, 高茜茜, 刘晓曼, 王瑾, 李胜男, 洪怡林, 杜鑫, 张巧耘, 尹立红
2023, 39(7): 870-876. doi: 10.11847/zgggws1139342
摘要(134) HTML (44) PDF 546KB(18)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某石化企业员工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对早期健康效应的影响,为开展员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9 — 10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市某石化企业抽取4066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企业员工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对早期健康效应的影响。  结果  南京市某石化企业最终纳入分析的3763名员工中,职业紧张者1143人,职业紧张率为30.4%;1143名职业紧张员工中,轻度职业紧张者607人(53.1%),中度职业紧张者256人(22.4%),重度职业紧张者280人(24.5%);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低生活满意度、失眠症状、疲劳蓄积和肌肉骨骼疾患分别检出1670、1338、2016、1548、2377和2934人,检出率分别为44.4%、35.6%、53.6%、41.1%、63.2%和78.0%;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职务、岗位、岗位工龄、周工作时间和是否倒班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抑郁症状检出风险分别为无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的3.582、6.114和14.016倍,焦虑症状检出风险分别为无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的4.268、4.429和9.365倍,低生活满意度检出风险分别为无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的2.790、2.896和7.849倍,失眠症状检出风险分别为无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的2.425、3.033和5.218倍,疲劳蓄积症状检出风险分别为无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的4.806、8.818和18.017倍,肌肉骨骼疾患检出风险分别为无职业紧张石化企业员工的2.189、2.381和4.367倍。  结论  南京市某石化企业员工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降低职业紧张程度可减少其早期健康效应的发生。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患病及相关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朱佳, 史浩楠, 闫琪, 蒋斓, 林玉婷, 姚健, 齐欣煜, 王婷婷
2023, 39(7): 877-886. doi: 10.11847/zgggws1138795
摘要(142) HTML (54) PDF 565KB(26)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经医生诊断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及家长报告鼻炎相关症状发生情况,探讨与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9年8 — 12月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60所幼儿园的8153名学龄前儿童经医生诊断的过敏性鼻炎患病情况、家长报告的儿童鼻炎相关症状发生情况、遗传、个体及环境因素,分析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的8153名学龄前儿童中,有7.6%的儿童曾经医生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有27.4%的儿童既往曾出现过鼻炎相关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7岁)(OR = 1.36,95%CI = 1.04~1.80)、独生子女(OR = 1.24,95%CI = 1.04~1.48)、出生方式(OR = 1.21,95%CI = 1.02~1.44)、父亲患鼻炎(OR = 2.50,95%CI = 2.10~2.98)、母亲患鼻炎(OR = 3.29,95%CI = 2.76~3.91)、父亲患哮喘(OR = 1.95,95%CI = 1.02~3.74)、住所的居住面积(OR = 1.25,95%CI = 1.01~1.56)、母亲怀孕期间住所内购买新家具(OR = 1.79,95%CI = 1.28~2.51)、孩子0~1岁时住所内新装修(OR = 1.82,95%CI = 1.19~2.79)是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危险因素;女童(OR = 0.79,95 % CI = 0.67~0.94)、墙壁材料为石灰/水泥(相对于壁纸)(OR = 0.39,95%CI = 0.16~0.98)是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保护因素。独生子女(OR = 1.22,95%CI = 1.10~1.36)、出生方式(OR = 1.14,95%CI = 1.02~1.26)、父亲患鼻炎(OR = 2.16,95%CI = 1.93~2.42)、母亲患鼻炎(OR = 2.38,95%CI = 2.13~2.67)、父亲患哮喘(OR = 2.22,95%CI = 1.34~3.69)、复合地板(OR = 1.53,95%CI = 1.28~1.84)与瓷砖/石头/水泥地板(OR = 1.28,95%CI = 1.11~1.49)(相对于实木地板)、母亲怀孕期间住所内购买新家具(OR = 1.28,95%CI = 1.03~1.60)、在阳光充足时晾晒被褥(OR = 1.42,95%CI = 1.18~1.71)、孩子0~1岁住所内种植开花植物(OR = 1.27,95%CI = 1.11~1.46)是儿童鼻炎相关症状的危险因素;女童(OR = 0.87,95%CI = 0.78~0.96)、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OR = 0.86,95%CI = 0.77~0.96)、其他墙壁表面材料(相对于壁纸)(OR = 0.43,95%CI = 0.29~0.64)是儿童鼻炎相关症状的保护因素。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发生风险较高,遗传和室内环境因素是乌鲁木齐市儿童过敏性鼻炎及鼻炎相关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全血铅暴露水平与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关系病例对照研究
彭立核, 张学, 何远亮, 李佳昱, 李佳伟, 陈坤, 谢爱萍, 金明娟
2023, 39(7): 887-891. doi: 10.11847/zgggws1139945
摘要(238) HTML (68) PDF 509KB(98)
摘要:
  目的  了解全血铅暴露水平与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4月 — 2016年12月通过浙江省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发现的272例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及按病例组同性别、年龄(± 5岁)进行频数匹配的605名同期进行筛查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  病例组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群全血铅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28.11 ± 1.64)和(26.87 ± 0.93)μg/L,2组人群全血铅暴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育锻炼情况、有无结直肠癌家族史和体质指数(BMI)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血铅暴露水平最高五分位组人群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患病风险为最低五分位组人群的1.87倍(OR = 1.87,95%CI = 1.15~3.04);全血铅暴露水平最高五分位组男性人群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患病风险为最低五分位组男性人群的2.12倍(OR = 2.12,95%CI = 1.05~4.30);全血铅暴露水平(经以10为底对数转换后)每增加1个单位,总人群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风险升高了1.86倍(OR = 2.86,95%CI = 1.28~6.35),男性人群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风险升高了3.98倍(OR = 4.98,95%CI = 1.62~15.35)。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育锻炼情况、有无结直肠癌家族史和BMI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全血铅暴露水平的增加与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风险的升高呈显著线性关联(χ2整体 = 8.79,P整体 = 0.012;χ2非线性 = 2.17,P非线性 = 0.141)。  结论  全血铅暴露水平的增加与进展期结直肠肿瘤患病风险的升高有关,铅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
调查报告与分析
不同免疫剂次、不同免疫间隔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突破病例发病年龄特征
王海波, 苏国永, 王晓伟, 潘原勇, 胡春芳
2023, 39(7): 892-895. doi: 10.11847/zgggws1140259
摘要(139) HTML (67) PDF 453KB(21)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免疫剂次、不同免疫间隔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mumps containing vaccine, MuCV)突破病例发病年龄特征,为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 — 2021年柳州市所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腮)临床诊断病例,在广西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检索流腮病例MuCV免疫接种信息,筛选出流腮突破病例,比较MuCV不同免疫剂次、不同免疫间隔突破病例发病年龄特征。  结果  2019 — 2021年柳州市流腮突破病例总计为3 457例,2剂次MuCV突破病例数明显低于1剂次(χ2 = 19.45,P < 0.05);2剂次MuCV突破病例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1剂次(t = – 5.35,P < 0.05);2剂次MuCV免疫间隔 ≥ 4年的突破病例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免疫间隔 < 4年的突破病例(F = 12.98,P < 0.05)。  结论  2剂次MuCV及免疫间隔 ≥ 4年的免疫程序可明显推迟流腮突破病例的发病年龄,可更有效地控制流腮的发病。
长沙市2015 — 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
匡文韬, 赵锦, 倪涵, 罗飘异, 戴皓云, 任香, 易尚辉, 洪秀琴, 查文婷, 吕媛
2023, 39(7): 896-901. doi: 10.11847/zgggws1139908
摘要(193) HTML (79) PDF 941KB(26)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2015 — 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为疾病防控及相关预测预警工作奠定基础。  方法  收集长沙市2015年1月1日 — 2019年12月31日气象因素和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分析长沙市2015 — 2019年极端天气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分布特征,并采用Poisson分布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单滞后效应分析探讨极端天气的发生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  结果  长沙市2015年1月1日 — 2019年12月31日共发生72次低温寒潮事件,集中在每年的12、1和2月;14次高温热浪事件,集中在每年的7和8月;21次阴雨寡照事件,全年各时段分布较平均;长沙市2015 — 2019年共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23626例,其中低温寒潮、高温热浪和阴雨寡照期间分别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9865、5286和14093例;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数与低温寒潮、高温热浪、阴雨寡照事件的发生均呈正相关(r = 0.138、0.114、0.097,均P < 0.01);在极端天气中,高温热浪和阴雨寡照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影响滞后效应并不明显,低温寒潮对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数存在单滞后效应,滞后天数主要集中在2~4 d,滞后效应最强在第2 d,交叉相关系数为0.161;冷季日最低气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影响的单滞后效应最明显,最佳滞后天数为7 d,相关系数为 – 0.518。  结论  长沙市2015 — 2019年极端天气事件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关联,其中低温寒潮的影响最大,气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单滞后效应。
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赵钦康, 魏俊妮
2023, 39(7): 902-907. doi: 10.11847/zgggws1139752
摘要(149) HTML (87) PDF 754KB(25)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为及时合理有效地对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进行医疗处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山西省汾阳医院2017年1月 — 2022年1月1500例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应用R 4.2.0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度。  结果  1500例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中,出院时治愈1017例,治愈率为67.8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途径为急诊、躯干跌伤、跌伤性质为其他和校正年龄的Charlson共病指数(aCCI) ≥ 6分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上肢和下肢跌伤、跌伤严重程度为中度和重度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据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 = 0.732(95%CI = 0.705 ~ 0.759),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χ2 = 12.692,P = 0.123)。  结论  入院途径、跌伤部位、跌伤性质、跌伤严重程度和aCCI与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出院时的疗效密切相关,基于上述5个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拟合度和区分度良好,有助于中老年跌倒住院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针对性治疗。
重庆市152栋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病原谱分析
段刚, 廖春艳, 王文斟, 赵婷, 李志峰, 聂术君, 赵波, 王玲
2023, 39(7): 908-912. doi: 10.11847/zgggws1140412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微生物污染状况、优势菌株及致病菌耐药状况、毒力基因及亲缘关系分析。  方法  2020 — 2021年采集重庆市152栋楼层超过18层、楼龄在5年以上的二次供水样本152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药敏实验及全基因组测序以及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152份水样中56份无细菌生长,67份1种细菌生长,23份2种细菌生长,5份3种细菌生长,共分离获得菌株128株。检出率居于前3位的微生物是芽孢杆菌属(25.0%,32/128)、假单胞菌属(18.0%,23/128)、不动杆菌属(7.8%,10/128)。分离率较高的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有:蜡样芽孢杆菌10株,苏云金芽孢杆菌6株,琼氏不动杆菌6株,产碱假单胞菌6株,溶血葡萄球菌4株,藤黄微球菌、偶发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各3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均有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耐药、蜡样/苏云金芽孢杆菌对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3种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全基因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2株分离自二次供水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进化亲缘关系与致病株97-27等更接近。  结论  重庆市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存在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致病菌污染,影响高层建筑居民健康。
湖南省住院患者现场救护参与情况及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彭希, 石泽亚, 刘芷静, 张艳, 尹淑慧, 梁燕妮
2023, 39(7): 913-917. doi: 10.11847/zgggws1139173
摘要(149) HTML (40) PDF 494KB(17)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省住院患者现场救护参与情况及结局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前急救和现场救护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 — 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省抽取109家医疗机构共6004例住院患者就其参与现场救护情况和末次参与救护结局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现场救护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湖南省最终纳入分析的5964例住院患者中,有1136例(19.05%)住院患者遇到过现场救护事件,其中参与过现场救护的住院患者440例(38.73%);参与现场救护的方式主要为拨打120急救电话(71.86%)和送往医院(24.42%),心肺复苏(12.79%)和电除颤(2.56%)等专业急救方式使用较少;住院患者参与的末次现场救护中,213例(48.41%)被救者治愈,127例(28.86%)被救者好转,75例(17.05%)被救者死亡,25例(5.68%)被救者结局不清;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抵达现场进行救护的时间 ≥ 10 min是影响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结局的不利因素,参与现场救护次数 ≥ 3次和参与现场救护时救护车抵达时间 ≤ 30 min是影响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结局的有利因素。  结论  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比例较低,参与现场救护次数、抵达现场进行救护的时间和参与现场救护时救护车抵达时间是湖南省住院患者参与现场救护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检验技术
宁夏地区呼吸道人偏肺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王新宁, 苏艳艳, 吴忠兰, 曹慜, 李龙山, 裴建新, 马学平
2023, 39(7): 918-923. doi: 10.11847/zgggws1140765
摘要(170) HTML (104) PDF 679KB(32)
摘要: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全基因组特征,丰富我国hMPV基因组数据库。  方法   在宁夏地区2021年呼吸道病毒病原学监测的阳性样本库中,选择2例hMPV咽拭子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下载的27株hMPV各基因型别代表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和遗传距离的计算,使用DNAStar 7.1软件包中的MegAlign 7.1进行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结果  G蛋白基因组序列、F蛋白基因组序列和全基因组序列亲缘关系进化树均显示,2例hMPV与B2型在同一分支上;hMPV/NX01/2021、hMPV/NX02/2021全基因组序列与2020年澳大利亚毒株(MW221994)全基因组序列的氨基酸距离(核苷酸距离)最近,分别为0.005(0.002)、0.006(0.003);2例hMPV在全基因组序列及各个蛋白基因组序列(N、P、M、F、M2-1、M2-2、SH、G、L)均与hMPV-B2型的平均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最高。  结论  宁夏地区2例呼吸道人偏肺病毒均属于hMPV-B2基因型。
综 述
电化学生物传感在HIV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邓培雪, 叶力, 陈荣凤, 安三奇, 蒋俊俊, 梁浩
2023, 39(7): 924-929. doi: 10.11847/zgggws1140827
摘要(177) HTML (65) PDF 484KB(19)
摘要: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小型化、低成本、灵敏度高、检测快速、检测限低等优点,在HIV病毒检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HIV核酸或抗原检测的研究进展,并与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电化学生物传感检测的优劣势。
微生物 – 肠 – 脑轴:环境污染物致毒新靶点
倪安煜, 李金芸, 刘兴成, 钱秋慧, 王慧利, 闫瑾
2023, 39(7): 930-934. doi: 10.11847/zgggws1140252
摘要(180) HTML (70) PDF 487KB(21)
摘要:
有机污染物、抗生素、重金属、农药等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和摄食已知能导致多种形式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其中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肠 – 脑轴是一个连接肠道和大脑的重要且复杂的路径网络。肠道微生物作为肠道和大脑沟通桥梁搭建的首要介质,对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十分敏感。其可作为环境污染物神经毒性的作用靶点以调节免疫应答、物质代谢或直接影响神经元和神经信号的传导进而调控污染物对大脑炎性反应、神经递质分泌、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血脑屏障完整性和线粒体功能等的干扰过程。本文就肠 – 脑互作机制,以及环境污染物通过微生物 – 肠 – 脑轴介导宿主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研究结果做简要综述,望为未来环境污染物、肠道微生物和人类健康之间深层关系提供前瞻性见解,并为寻找相关神经疾病的防治方法的提供参考。
运动对肌少性肥胖防控的研究进展
季烨林凡, 张培珍
2023, 39(7): 935-941. doi: 10.11847/zgggws1139913
摘要(165) HTML (106) PDF 710KB(26)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由衰老引起的肌肉萎缩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同时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有肌少性肥胖。这通常会造成代谢紊乱、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残疾,大大提高老年人致死率。运动是老年人防控肌肉萎缩和肥胖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探讨了肌少性肥胖对心血管健康的损害及机制以及运动干预的效果,以期为老年人群所面临的肌肉萎缩及肥胖问题提供健康促进新思路。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治疗接受性及影响因素
袁叶敏, 李士雪, 周成超
2023, 39(7): 942-947. doi: 10.11847/zgggws1140222
摘要(172) HTML (65) PDF 495KB(36)
摘要:
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是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关键措施之一。目前,关于不同人群预防性治疗的接受性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接受性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公共卫生论坛
新冠疫情下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协同治理结构与阶段性演进
杨玲燕, 蔡毅
2023, 39(7): 948-952. doi: 10.11847/zgggws1141370
摘要: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不只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治理,而是需要全政府、全社会的协同参与。本文基于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结构和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实证研究,就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相关举措,概述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协同治理结构与阶段性演进逻辑,为我国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