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李玉玖, 刘兴旺, 韩晓杰, 郭传礼, 李江平. 豆类发芽后植酸含量的变化[J]. 中国公共卫生, 1995, 11(7): 337-337.
引用本文: 李玉玖, 刘兴旺, 韩晓杰, 郭传礼, 李江平. 豆类发芽后植酸含量的变化[J]. 中国公共卫生, 1995, 11(7): 337-337.

豆类发芽后植酸含量的变化

  • 摘要: 随着人们营养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大豆、绿豆等豆类食物更加青睐。但豆类中也含有一些抗营养因素,如皂贰、抗维生素物质、植酸等。(1)某些金属元素利用率低下主要与食物中的植酸盐有关。(2)植酸还是蛋白质消化酶的抑制剂,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利用。(3)故人们正在不断地寻求除去或减少植酸含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有资料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如pH为4.5~5.5时,大豆中植酸可溶解35~75%(1),且几乎不丢失大豆中的蛋白质。美国营养学家Ashton和Willi-um等人发现:浸泡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豆样中植酸含量。(4)也可通过大豆发芽,植酸酶活性增强,分解植酸,而提高大豆中铁、锌、钙、镁等的生物利用率。(1)为寻求减少豆类植酸含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对市售的大豆、绿豆、青豆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泡及发芽处理,并对其植酸含量进行了测定。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