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39卷 第1期
2023, 39(1): 1-6.
doi: 10.11847/zgggws1140732
摘要:
“中心 – 边缘”理论是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中用来解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经典理论。本研究通过政策要求、疫情需求、教育供给及国外经验的多维度阐释,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从边缘至中心的客观趋势及应承担的角色,指出公共卫生教育应成为从学校至社会的传播中心,并逐渐形成辐射公众健康教育的扩散效应。目前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专业职业认同不足、教育教学对标新医科存在差距、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公共卫生知识技能呈现弱项短板等现实瓶颈,需要全方位渐进式改革公共卫生和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推进大类招生、分轨培养和分层培养的举措落地。同时在“起点 – 过程 – 结果”的系统整合下,凝聚政府、高校、相关机构和社会的合力,逐步构建公共卫生人才的全链条发展机制。
“中心 – 边缘”理论是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中用来解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经典理论。本研究通过政策要求、疫情需求、教育供给及国外经验的多维度阐释,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从边缘至中心的客观趋势及应承担的角色,指出公共卫生教育应成为从学校至社会的传播中心,并逐渐形成辐射公众健康教育的扩散效应。目前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专业职业认同不足、教育教学对标新医科存在差距、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公共卫生知识技能呈现弱项短板等现实瓶颈,需要全方位渐进式改革公共卫生和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推进大类招生、分轨培养和分层培养的举措落地。同时在“起点 – 过程 – 结果”的系统整合下,凝聚政府、高校、相关机构和社会的合力,逐步构建公共卫生人才的全链条发展机制。
2023, 39(1): 7-10.
doi: 10.11847/zgggws1138752
摘要:
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对于加强临床医师的公共卫生意识、提高公共卫生技能及培养防治结合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了解和分析发达国家临床教育中公共卫生教育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完善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借鉴和思考。
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对于加强临床医师的公共卫生意识、提高公共卫生技能及培养防治结合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了解和分析发达国家临床教育中公共卫生教育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完善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借鉴和思考。
2023, 39(1): 11-15.
doi: 10.11847/zgggws1139638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严重分离。医防融合强调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全民健康。我国政策举措无不强调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呼吁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从业者互鉴互学。本文概述和比较了中、英两国医学教育体系及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借鉴英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优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我国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互通及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实践的有机融合,并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严重分离。医防融合强调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全民健康。我国政策举措无不强调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呼吁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从业者互鉴互学。本文概述和比较了中、英两国医学教育体系及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借鉴英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优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我国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互通及公共卫生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实践的有机融合,并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2023, 39(1): 16-21.
doi: 10.11847/zgggws1138384
摘要:
随着后疫情时代国民公共卫生安全需求的急剧转变以及国家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变革实景,当前中国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对美国多个公共卫生教育有关机构开放数据资料进行梳理和统计,从学科专业方面的分类、主要课程和职业导向,以及学位方面的类型、授予情况、知识技能要求解述美国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体系特点,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思路。结合我国实情,提出未来应在合理分类目录结构设置的基础上正确发挥其功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多元化学位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高等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专业认证制度。
随着后疫情时代国民公共卫生安全需求的急剧转变以及国家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变革实景,当前中国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对美国多个公共卫生教育有关机构开放数据资料进行梳理和统计,从学科专业方面的分类、主要课程和职业导向,以及学位方面的类型、授予情况、知识技能要求解述美国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体系特点,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思路。结合我国实情,提出未来应在合理分类目录结构设置的基础上正确发挥其功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多元化学位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高等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专业认证制度。
2023, 39(1): 22-26.
doi: 10.11847/zgggws1129636
摘要: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是一支由超过6 100名全职、训练有素、高水准的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队伍,隶属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设有11个领域13种岗位;以机动的骨干结构为基本队伍单元,集疾病控制、预防、治疗、恢复功能为一体。服役军官们具有多学科背景,领导力出众;平时工作在全国各地的联邦机构,在紧急状态下可以迅速派出功能完整的突击队,前往灾难发生中心执行任务。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具有组建以任务为导向、功能模块化、机动灵活的应急小队,重视人员多学科知识和领导力等特点。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是一支由超过6 100名全职、训练有素、高水准的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队伍,隶属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设有11个领域13种岗位;以机动的骨干结构为基本队伍单元,集疾病控制、预防、治疗、恢复功能为一体。服役军官们具有多学科背景,领导力出众;平时工作在全国各地的联邦机构,在紧急状态下可以迅速派出功能完整的突击队,前往灾难发生中心执行任务。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具有组建以任务为导向、功能模块化、机动灵活的应急小队,重视人员多学科知识和领导力等特点。
2023, 39(1): 27-31.
doi: 10.11847/zgggws1138024
摘要:
目的 了解城市中老年居民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城市中老年居民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2月 — 2018年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黑龙江省、甘肃省、天津市和广东省抽取3600名 ≥ 45岁城市中老年居民进行亚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亚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3476名城市中老年居民的总体亚健康检出率为66.51 %,其中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67.17 %、63.98 %和69.4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二手烟影响程度大、有不良饮食习惯和近半年经历过应激事件为城市中老年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在婚、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7500元、按时早睡、高挫商和自我健康关注度高为城市中老年居民亚健康状态的保护因素。 结论 城市中老年居民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受二手烟影响程度、有无不良饮食习惯、是否按时早睡、挫商程度、自我健康关注度和近半年是否经历过生活应激事件是城市中老年居民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3, 39(1): 32-35.
doi: 10.11847/zgggws1137947
摘要:
目的 了解吸烟对男性职业人群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为烟草控制及慢性肾脏疾病(CK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8年6月 — 2019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某大型国有企业抽取1760名男性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每名男性职工的eGFR,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对男性职业人群eGFR的影响。 结果 男性职业人群的吸烟率和eGFR异常率分别为62.67 %和13.24 %;从不吸烟、轻度吸烟、中度吸烟和重度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eGFR分别为(123.42 ± 26.27)、(119.05 ± 23.54)、(113.72 ± 24.06)和(102.31 ± 24.86 )mL/min/1.73 m2,男性职业人群的eGFR水平随吸烟量的增加而降低(F = 43.07,P < 0.001);从不吸烟、轻度吸烟、中度吸烟和重度吸烟者的eGFR异常率分别为8.37 %、10.53 %、15.06 %和31.82 %,吸烟量与eGFR异常率间有显著的剂量 – 效应关系(χ2趋势 = 67.06,P趋势 < 0.001);在调整了年龄、腰围、臀围、饮酒、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肌酐后,中度和重度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eGFR异常风险分别为不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1.67倍(OR = 1.67,95 % CI = 1.07~2.61)和3.36倍(OR = 3.36,95 % CI = 2.14~5.28),剔除新诊断高血压患者后中度和重度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eGFR异常风险分别为不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2.91倍(OR = 2.91,95 % CI = 1.50~5.64)和4.38倍(OR = 4.38,95 % CI = 2.13~9.00),剔除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后中度和重度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eGFR异常风险分别为不吸烟男性职业人群的1.68倍(OR = 1.68,95 % CI = 1.04~2.72)和3.78倍(OR = 3.78,95 % CI = 2.31~6.20)。 结论 吸烟可降低男性职业人群的eGFR且呈显著的剂量 – 效应关系。
2023, 39(1): 36-41.
doi: 10.11847/zgggws1137091
摘要:
目的 初步调查野生鸟类趾爪携带细菌的多样性及潜在致病性种群,从生态学角度明确开展野生鸟类携带致病性细菌监测的必要性。 方法 采集野生鸟类趾爪样品12份,采用基于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鸟类趾爪携带的细菌多样性及致病性细菌的组成。 结果 野生鸟类趾爪可携带其生境中的优势细菌,不同鸟类携带的细菌及组成相似度与鸟类生活习性相关。在属和种水平,野生鸟类携带的致病菌总占比均较高,分别为81.25 %和75.00 %,其中,林鸟携带有更多种类的致病细菌;水鸟携带的致病菌除少量为植物病原菌外,其他均为对人致病的细菌。 结论 野生鸟类趾爪会携带其生境中的致病细菌,对不同类型野生鸟类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的监测需要纳入公共卫生部门的日常监测范围;同时野生鸟类趾爪可作为重点样品采集部位。
2023, 39(1): 42-45.
doi: 10.11847/zgggws1136164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头盔佩戴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地图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10月 — 2019年4月在上海市抽取8个道路口作为现场观测点,对经过道路口的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头盔佩戴情况进行8轮观测。 结果 上海市2015 — 2019年共观测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94772人,其中驾驶员84232人,乘客10540人;驾驶员的头盔佩戴率为14.12 %,乘客的头盔佩戴率为1.99 %。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男性驾驶员低0.14个概率单位,乘客为成年人时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乘客为未成年人时高0.28个概率单位,冬季时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夏季时高0.52个概率单位(均P < 0.01);女性乘客佩戴头盔的概率较男性乘客低0.14个概率单位,冬季时乘客佩戴头盔的概率较夏季时高0.37个概率单位(均P < 0.001)。边际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乘客佩戴头盔情况下乘客为成年人时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乘客为未成年人时高13 %,冬季时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夏季时高14 %(均P < 0.001);乘客未佩戴头盔情况下女性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男性驾驶员低2 %,乘客为成年人时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乘客为未成年人时高4 %,冬季时驾驶员佩戴头盔的概率较夏季时高6 %(均P < 0.05);驾驶员未佩戴头盔情况下冬季时乘客佩戴头盔的概率较夏季时高1 %(Z = 3.24,P < 0.001)。 结论 上海市驾乘人员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总体偏低,呈现季节性波动趋势,女性头盔佩戴率低于男性,电动自行车驾驶员与乘客头盔佩戴行为相互影响。
2023, 39(1): 46-49.
doi: 10.11847/zgggws1138112
摘要:
目的 探讨镉致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在低环境暴露人群中应用的稳定性。 方法 选择甘肃省某镉污染区在本地居住 ≥ 10年,年龄在40 ~ 69岁(生于1950 — 1979年)的63名居民以及与污染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自然环境优良、环境镉水平明显较低地区的17名居民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和2020年12月共收集3次静脉血和晨尿,测定血镉、尿镉、β2 – 微球蛋白(Uβ2-MG)、尿N – 乙酰 – β – D – 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尿金属硫蛋白(UMT)和尿白蛋白(UALB),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χ2检验对一般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污染地区与对照地区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情况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时间因素对血镉、UALB、UMT和URBP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时间因素对尿镉、UNAG和Uβ2-MG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3个时间点血镉、UALB、UMT和URB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第2次检测和第3次检测尿镉水平均明显高于第1次检测(均P < 0.001),第3次检测尿镉水平明显高于第2次检测(P < 0.01);第2次检测UNAG水平明显高于第1次检测和第3次检测(均P < 0.001),第1次检测与第3次检测UN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3次检测Uβ2-MG水平明显高于第1次检测和第2次检测(均P < 0.001),第1次检测与第2次检测U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血镉、UALB、UMT和URBP受时间因素影响小,稳定性好;尿镉、UNAG和Uβ2-MG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
2023, 39(1): 50-56.
doi: 10.11847/zgggws1140782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流行期间中国周边10个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俄罗斯)的流行特征及住院服务利用情况。 方法 数据来源于Our World in Data数据网站(https://ourworldindata.org/ ),选取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Omicron流行前后的新冠病毒感染率、病死率和住院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年龄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和较低的新冠病毒感染病死率;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疫苗接种覆盖率低,新冠病毒感染病死率相对较高;韩国在Omicron流行期间的中位防控措施严格指数最低,其次是越南、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各国在Omicron流行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病死率明显更低(P < 0.001),且绝对值均小于0.8 %;仅韩国和日本在Omicron流行期间的死亡例数占新冠病毒感染总死亡例数的比例超过50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Omicron流行期间的感染人群ICU住院率均明显低于Omicron出现之前(P < 0.001),其他周边国家暂未报道住院相关数据。 结论 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监测、预警等作用,快速、精准、科学地应对Omicron疫情;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人才资源培养,增强社区应对Omicron疫情的能力;持续提高人群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
2023, 39(1): 57-61.
doi: 10.11847/zgggws1137708
摘要:
目的 比较1990年和2019年中国与世界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居民焦虑症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制定焦虑症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9)研究数据,采用发病数、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YLD率等指标比较1990年和2019年中国与世界不同SDI地区居民焦虑症疾病负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 中国居民2019年焦虑症的发病数和YLDs分别为7285634例和4574328人年,较1990年焦虑症发病数和YLDs的6667495例和4045138人年增加了9.37 %和13.08 %。与世界不同SDI地区居民比较,1990年和2019年中国居民焦虑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标化YLD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其中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的556.56/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22.97/10万,变化率为 − 6.03 %,标化患病率由1990年的3507.3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164.18/10万,变化率为 − 9.78 %,标化YLD率由1990年的337.4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06.02/10万,变化率为 − 9.32 %;而高SDI地区居民焦虑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标化YLD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呈增长趋势,分别由1990年的679.46/10万、4637.21/10万和441.19/10万上升至2019年的710.54/10万、4806.55/10万和456.89/10万,变化率分别为4.57 %、3.65 %和3.56 %。1990年和2019年中国与世界不同SDI地区女性居民焦虑症疾病负担均远高于男性居民,2019年中国和高SDI地区女性居民焦虑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标化YLD率分别为630.04/10万和837.43/10万、3912.33/10万和6168.67/10万、377.20/10万和582.82/10万,均高于男性居民的426.33/10万和591.16/10万、2453.91/10万和3482.78/10万、238.88/10万和334.80/10万。 结论 1990年和2019年中国居民与世界不同SDI地区居民相比焦虑症疾病负担降幅最大,高SDI地区焦虑症疾病负担形势较为严峻;中国与世界不同SDI地区女性居民仍占焦虑症疾病负担的主导地位。
2023, 39(1): 62-67.
doi: 10.11847/zgggws1138333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现状,为明确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复合检索式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系统检索并收集2003年1月1日 — 2021年10月31日公开发表的疾控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共词聚类法和问题严重程度序位法归类文献中提及的评价指标,明确各疾控机构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 结果 纳入的93篇文献中,有75篇文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且有70篇文献以某一地区疾控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各项研究从不同维度出发建立指标体系,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或标准;共词聚类法分析最终归纳出应急准备(8个指标)、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2个指标)、应急响应(3个指标)和组织机构(2个指标)四大类共15个主要评估指标;按严重程度排序,各级及各地区疾控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均为应急队伍,其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经费支持与保障、物资储备、培训与演练、科研能力、预案与技术方案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有关应急能力评估的统一方法、考核标准、评价体系,难以开展比较和长期监测,建议国家统一构建和确定各层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评价工具及标准以确保我国各项应急能力监测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2023, 39(1): 68-72.
doi: 10.11847/zgggws1139565
摘要:
目的 探索主动健康概念内涵,为建立科学、高效、标准的主动健康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2000 — 2022年涉及“主动健康”内涵的51篇国内外文献和8个相关政策、权威网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建立主动健康概念内涵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和相异矩阵,并以此为基础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结果 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压力系数(Stress) = 0.23279,模型距离解释的百分比(RSQ) = 0.71918,主动健康关键词主要分为实践理念、参与主体、实施路径和健康结果4个方面。 结论 主动健康的内涵包括实践理念、参与主体、实施路径和健康结果4个维度,是以整体医学观和中医治未病为理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坚持政府主导,调动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开展健康干预、养成健康习惯、创建健康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的实践活动和医学模式。
2023, 39(1): 73-76.
doi: 10.11847/zgggws1136415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用户日志数据,为信息系统优化和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对2018年1月1日 — 2021年12月31日期间产生的522638条日志数据进行清理,分析信息系统运行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明确系统优化措施及检验其对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填写的改善情况。 结果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用户访问呈现出上半年高,下半年低的趋势;用户以市级(138715条,占26.5 %)和区县级(253927条,占48.6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为主,各级别用户在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1,P < 0.01)。用户操作以上传和审核为主,但在时间趋势上有不同特点。根据日志分析结果实施系统优化措施,发现人群健康相关数据用户删除修改操作明显减少,关键指标填写率逐年提升。 结论 信息系统用户日志记录分析可以发现信息系统运行特点,发掘用户行为特征,为优化监测信息系统和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方向。
2023, 39(1): 77-81.
doi: 10.11847/zgggws1137798
摘要:
目的 评价信息化培训对中国红十字会“救”在身边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效果,为管理和改进我国现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Python网页爬虫技术收集中国红十字志愿者网(志愿者网)2021年1月11日 — 10月24日发布的所有“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信息,以信息化培训1周(5月17 — 23日)为干预点,以志愿服务项目发布量为结局变量,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信息化培训前、后共41周志愿服务项目发布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 志愿者网2021年1月11日 — 10月24日共发布5847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志愿服务项目发布量分别为3486、529和1832个;信息化培训前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每周志愿服务项目发布量分别增加8、4和3个,培训后西部地区短期内每周发布量较培训前减少28个,全国长期效应每周发布量较培训前增加2个(均P<0.05)。 结论 信息化培训对“救”在身边志愿服务管理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今后应注意培训后及时给予指导及加强对中部地区的关注。
2023, 39(1): 82-85.
doi: 10.11847/zgggws1137983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杭州市居民在新版《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条例》”)实施2年后的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对室内公共场所控烟的满意度,为新版《条例》的推进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杭州市下城区、余杭区和桐庐县抽取1320名15~7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杭州市最终纳入分析的1315名居民中目前不吸烟者1101人,不吸烟者中有303人近1周内在公共场所吸入过二手烟,二手烟暴露率为27.52 %;杭州市居民对室内公共场所控烟的总体满意度为67.76 %,其中对控烟宣传的满意度为64.49 %,对控烟监督执法的满意度为59.54 %,对党政机关无烟示范的满意度为65.63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是否自报慢性病患病、目前吸烟情况、控烟条例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烟草危害知晓情况和控烟参与意愿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控烟宣传满意度(OR = 2.293,95 % CI = 1.507~3.491)、控烟监督执法满意度(OR = 3.960,95 % CI = 2.793~5.615)和党政机关无烟示范满意度(OR = 3.911,95 % CI = 2.534~6.036)越高的杭州市居民,其对室内公共场所控烟的总体满意度越高。 结论 杭州市居民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较低且对控烟的满意度较高,新版《条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和巩固党政机关的无烟示范作用以提高居民对室内公共场所控烟的总体满意度。
2023, 39(1): 86-91.
doi: 10.11847/zgggws1138099
摘要:
目的 评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胆结石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该地区维吾尔族居民胆结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6 — 7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随机抽取4个连队(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个连队)在该地区居住 ≥ 1年且意识清楚能够正常沟通的 ≥ 18岁维吾尔族农村常住居民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胆结石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照组不采取胆结石健康教育措施,对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抽取的1612人和744人及干预后抽取的799人和580人分别进行胆结石知识、态度、行为(KAP)的调查,比较2组居民干预前后胆结石KAP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胆结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和KAP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后干预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胆结石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和KAP总分分别为(1.53 ± 2.21)、(0.98 ± 1.35)、(0.52 ± 1.08)和(3.02 ± 4.23)分,均高于对照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的(0.88 ± 1.53)、(0.61 ± 1.04)、(0.30 ± 0.92)和(1.79 ± 2.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胆结石知识总体知晓率、态度总体认同率和行为总体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后干预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胆结石知识总体知晓率、态度总体认同率和行为总体形成率分别为12.6 %、14.0 %和7.4 %,均高于对照组维吾尔族农村居民的7.4 %、8.6 %和4.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胆结石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吾尔族农村居民胆结石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
2023, 39(1): 92-97.
doi: 10.11847/zgggws1139190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一体化自动检测方法。 方法 制备MERS-CoV假病毒颗粒阳性参考品,设计针对病毒ORF1b基因区的引物和探针,制备基于实时荧光RT-PCR全流程的一体化集成微流控芯片,实现含样品裂解、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荧光检测的全自动检测。利用芯片内预包埋的内参基因对芯片系统性能进行监测,利用MERS-CoV假病毒阳性参考品对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评价。 结果 微流控芯片中内参基因可以稳定扩增。自动化方法可检测原始样本中100拷贝(copies)的MERS-CoV假病毒,优于常规实时荧光RT-PCR(500 copies检出限);100 copies假病毒重复测试6次CT值为(39.80 ± 0.53),变异系数为1.34 %。用自动化方法检测其他冠状病毒和人源基因均为阴性。 结论 建立的MERS-CoV微流控芯片一体化自动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便、快速,不受实验场地限制,可用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现场即时检测。
2023, 39(1): 98-101.
doi: 10.11847/zgggws1138988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反渗透技术的水体病毒富集体系。 方法 以2种灭活病毒疫苗及2种病毒核酸质粒为样本,使用反渗透技术对水中病毒进行富集,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实验对不同材质的反渗透膜、不同孔径及过滤次数的富集效果进行测定与优化。 结果 富集效率随反渗透膜孔径的降低而提高,0.10 μm孔径的反渗透膜对2种待测病毒样本的平均富集效率达到(22.86 ± 0.84)%;尼龙、醋酸纤维素、聚醚砜等3种不同材质的反渗透膜对2种待测病毒样本的富集效率接近;富集效率随水样滤次数的增加而提高,但病毒样品在过滤2次与3次比较富集效率提高不明显。 结论 0.10 μm孔径的醋酸纤维素材质滤膜,在2次过滤的条件下,脊髓灰质炎病毒达到32.64 %的病毒富集效率。
2023, 39(1): 102-106.
doi: 10.11847/zgggws1138567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血浆中6种初级胆汁酸的含量。 方法 血浆经甲醇沉淀蛋白后,用Thermo Accucore C18色谱柱(100 mm × 4.6 mm,2.6 μm)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 – 水(0.1 %甲酸 + 5 mmol/L乙酸铵),梯度洗脱。负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实测6名健康成年人和6只成年SD大鼠样本。 结果 6种初级胆汁酸在6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在5~2 0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5,检出限为0.25~0.45 μg/L,定量限为0.84~1.49 μg/L。日内、日间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6.3 %~111.5 %和87.7 %~104.9 %;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2 %~11.9 %和6.6 %~14.3 %。健康成年人和成年SD大鼠血浆中初级胆汁酸的浓度显著不同。 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临床检验和动物试验中初级胆汁酸的快速检测。
2023, 39(1): 107-112.
doi: 10.11847/zgggws1136471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自来水中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酚类和磺胺类27种抗生素残留的全自动固相萃取 – 超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分析方法。 方法 采集200 mL自来水样本在24 h内加入内标混合溶液,经玻璃纤维滤纸过滤后,调节pH到7.5~8.5;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上使用固相萃取柱完成样本富集,用甲醇溶液洗脱后氮吹至干,20 %甲醇水溶液复容,经T3色谱柱在40 %乙腈甲醇 – 0.2 %甲酸水溶液的流动相下梯度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内标法定量分析;并采用该方法对浙江省某农村地区的70份自来水样本进行检测。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27种抗生素在1~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值为0.9963~1.0000;该方法检出限(MDL)为0.004~0.296 ng/L,方法定量限(MQL)为0.013~0.988 ng/L,平均回收率为70.0 %~120.8 %;通过对浙江省某农村70份自来水样本进行检测,检测到4种抗生素残留,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别为罗红霉素[(0.162~2.858)ng/L]、克拉霉素[(0.063~0.849)ng/L]、红霉素[(0.100~1.804)ng/L]和替米考星[(0.167~1.418)ng/L],其余23种抗生素均未检出。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全自动固相萃取 – 超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灵敏度高、准确可靠,可适用于自来水中27种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测。
2023, 39(1): 113-116.
doi: 10.11847/zgggws1140061
摘要:
目的 对一起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疫情感染者咽拭子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4月山东省某县级市4例SARS-CoV-2感染者咽拭子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MEGA 7.0.14软件分析病毒同源性并构建进化树、分析变异位点等。 结果 4条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与参考株wuhan-hu-1相比同源性为99.76 %~99.77 %,在进化树上均位于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均发生多个基因位点变异和缺失,其中,A28271T变异致使N翻译起始区的 – 3位核苷酸由A变异为T;S蛋白LPP24-26缺失致使双色氨酸(WW)结构域的潜在结合基序PPAY25-28丢失。 结论 Omicron变异株出现大量变异位点,这些变异位点或与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强、隐匿性高、引起临床严重程度低有一定关系。
2023, 39(1): 117-121.
doi: 10.11847/zgggws1137911
摘要:
目的 评价社会规范反馈(SNF)减少临床医生抗生素处方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减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Scopus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法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SNF减少医生抗生素处方行为的相关文献,应用Stata16.0统计学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累计样本量195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NF干预可使临床医生的抗生素处方率降低4 %(RD = – 0.04,95 % CI = – 0.06~ – 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间隔 < 3个月和 ≥ 3个月、干预单元为医生和医疗机构、干预方式为信件和邮件/电子弹窗、排名方式以模糊排名的SNF干预均可降低临床医生的抗生素处方率(均P < 0.001);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本次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存在的发表偏倚较小,结果相对稳定。 结论 SNF干预可减少临床医生的抗生素处方行为。
2023, 39(1): 122-126.
doi: 10.11847/zgggws1138845
摘要: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因失能所带来的长期护理压力。中国各试点城市在近6年的政策实践中,基本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长护险制度。为验证长护险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政府资源、市场机构、个体家庭3个维度展开研究,从结果来看,长护险切实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照护压力,提高了受益人的健康状况和满意度,带动了护理和保险市场繁荣。同时,长护险的实施效果受社会人口学、社会经济学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通过单一指标对不同地区长护险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因此,未来应从政府、市场及个人三方面综合考量,建立长护险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建立和完善长护险制度提供依据。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因失能所带来的长期护理压力。中国各试点城市在近6年的政策实践中,基本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长护险制度。为验证长护险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政府资源、市场机构、个体家庭3个维度展开研究,从结果来看,长护险切实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照护压力,提高了受益人的健康状况和满意度,带动了护理和保险市场繁荣。同时,长护险的实施效果受社会人口学、社会经济学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通过单一指标对不同地区长护险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因此,未来应从政府、市场及个人三方面综合考量,建立长护险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建立和完善长护险制度提供依据。
2023, 39(1): 127-131.
doi: 10.11847/zgggws1138144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频发,对东南亚季风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影响相对较大,可能会改变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规律或地区差异。本综述梳理了暴雨洪涝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关联分析、影响机制路径探究、环境 – 社会因素归纳和主要研究模型汇总等。较多研究表明暴雨洪涝会显著增加人群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相关环境 –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影响因素,如基础设施过载和地理景观格局等,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异和医务人员数量;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类型人群的发病风险也存在差异。当前研究分析模型多为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泊松回归模型。未来亟待开展关于暴雨洪涝导致细菌性疾病发病的环境 – 社会影响因素和机制路径的深入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频发,对东南亚季风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影响相对较大,可能会改变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规律或地区差异。本综述梳理了暴雨洪涝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关联分析、影响机制路径探究、环境 – 社会因素归纳和主要研究模型汇总等。较多研究表明暴雨洪涝会显著增加人群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相关环境 –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影响因素,如基础设施过载和地理景观格局等,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异和医务人员数量;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类型人群的发病风险也存在差异。当前研究分析模型多为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泊松回归模型。未来亟待开展关于暴雨洪涝导致细菌性疾病发病的环境 – 社会影响因素和机制路径的深入研究。
2023, 39(1): 132-136.
doi: 10.11847/zgggws1138724
摘要: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为了进一步实现微生物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ABS)目标,2014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结方大会又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本文通过梳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传染病防控的病原微生物ABS问题,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同时完善国内微生物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并开展全球卫生合作。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为了进一步实现微生物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ABS)目标,2014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结方大会又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本文通过梳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传染病防控的病原微生物ABS问题,基于生物多样性开展公共卫生合作,同时完善国内微生物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并开展全球卫生合作。